小麦孕穗期是决定穗粒数和粒重的关键阶段,此时植株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呈现“总量减少但需求精准”的特点,需重点补充以下 6种关键营养元素,缺一不可:

一、氮素(N):穗粒数与粒重的核心
作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直接影响穗粒数和籽粒饱满度。缺氮会导致穗小、粒少,过量则引发贪青晚熟。
推荐用量:
一般麦田:亩追尿素10-15公斤,结合灌溉提高利用率。
高产田:增加5%用量或分两次追施(孕穗初期+中期)。
弱苗田:拔节期早施重施氮肥,旺苗田推迟至拔节后期。
补充方式:根部追施尿素或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
二、磷素(P):根系发育与结实率保障
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逆性;参与小花分化,提高结实率。缺磷会导致根系瘦弱、穗粒数减少。
推荐方案:
基肥充足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7-10天/次,连喷2次)。
基肥不足时:根部追施磷酸二铵5-8公斤/亩或冲施水溶性磷肥。
注意事项:南方多雨区需分次施用,砂质土壤需增加用量。

三、钾素(K):抗倒伏与抗病核心
作用:增强茎秆强度,减少倒伏;提高抗病性(如白粉病),促进灌浆速率。缺钾会导致茎秆脆弱、病害高发。
施用方法:
土壤追施:氯化钾5-7公斤/亩或草木灰100-150公斤/亩(结合中耕)。
叶面补充:0.3%磷酸二氢钾溶液(7-10天/次,连喷2-3次)。
四、硼素(B):生殖生长的关键“开关”
作用:促进花粉形成与花粉管萌发,减少小花退化。缺硼会导致空壳瘪粒,结实率下降15%-20%。
补充方案:
叶面喷施0.1%-0.2%硼砂溶液(孕穗期)。
优先选择溶解性好的硼源库等硼肥。

五、锌素(Zn):光合作用与抗逆调节
作用:预防白苗病,增强光合效率;缓解叶片早衰,延长灌浆时间。缺锌会导致叶片黄白条纹、籽粒不饱满。
补充方式:
基肥:每亩施硫酸锌1-2公斤(与有机肥混合)。
叶面喷施:0.2%硫酸锌溶液(孕穗期)。
六、钼素(Mo):固氮增效的“隐形推手”
作用:增强小麦固氮能力,缓解缺氮症状;促进花粉发育。缺钼会导致叶片失绿、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
补充方案:叶面喷施0.05%-0.1%钼酸铵溶液(抽穗前)。
协同管理要点
营养平衡:避免单一过量施肥(如氮肥过多抑制硼、锌吸收),推荐氮磷钾配比1:0.5:0.8。
叶面补肥:孕穗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一喷三防”套餐(如磷酸二氢钾+硼砂+尿素)。
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2-3吨/亩)和生物菌肥,提升养分有效性。
区域化调整:
北方旱区:增施钾肥和锌肥,减少干旱胁迫影响。
南方多雨区:控制氮肥,加强硼、钼补充。
总结
孕穗期营养管理需遵循“精准调控、协同增效”原则,重点补充氮、磷、钾三大大量元素,并同步补充硼、锌、钼等中微量元素。通过根部追肥与叶面喷施结合,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为高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