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时期,有这样一位书法巨匠,他的名字并没有像欧阳询、虞世南等那么出名,现在学他的字的可能也不是很多,但他为笔法传承做出很大贡献,他曾写出“大唐最美书法”,他虽没有草圣张旭出名,但却是他的老师。

此人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张旭的姥爷,他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等职,其书法之路受多方影响,自幼研习家传笔法,先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王羲之等大家熏陶,他善于汲取众长,将魏晋时期书法的流逸秀劲之风与 “唐楷” 的刚健气力相融合,形成了雄秀兼具的独特风格。

初唐有一大“书法巨匠”,他为笔法传承做出重要贡献,尽得“二王真传”,曾写出“大唐最美书法”,可知其名号的人不多,此人就是虞世南的外甥,张旭的姥爷——陆柬之。

今日要分享的是他的一件经典书作《文赋》,此作以行楷为主从中参点草意,三体并用却不失混乱浑然天成。从其笔法来看,他用笔致圆润少露锋芒,展现出平和简静的意境,笔法飘纵,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透露出深厚的兰亭根基。

字体结构严谨,疏密得当,重心稳定,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如 “窃有以得其用心” 中的 “窃” 字,结构紧凑富有立体感;“得” 字则疏密有致,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此作的书风即有唐楷的法度,又有晋书的流畅,不拘于形迹,欣赏下来让人感觉王羲之笔意十足。据记载草圣张旭也曾临习此帖,可以说在他的书法成长历程中,《文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旭从《文赋》中汲取了晋人笔法的精髓,领悟了书法的平和与内敛之美,《文赋》为张旭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孟頫也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受益匪浅。孙承泽在给《文赋》墨迹所写的跋文上说:“赵孟頫(赵文敏)晚年的书法成就,完全是从陆柬之的《文赋》中汲取了力量。世人很少见到陆柬之(司谏)的书法作品,于是就不知道赵孟頫书法风格形成的根源所在了。”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赵孟頫晚年书法风格的形成深受陆柬之《文赋》的影响,他从《文赋》中领悟笔法和结体,从而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由于陆柬之传世作品稀少,世人对其了解不多,也就难以知晓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源头其实是陆柬之的《文赋》 ,强调了《文赋》对赵孟頫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因陆柬之作品罕见而导致其对后世影响被忽视的状况。

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记载:“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又写道:“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
这充分说明了陆柬之在书法技艺上对前人的传承与超越。他的《文赋》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



























释文: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跋。



李倜跋文賦


当你深入临习《文赋》,便能在一笔一划间体悟晋唐笔法的精妙,感受其平和简静又不失灵动的独特气质,无论是笔法的运用、结构的搭建,还是整体章法的布局,都能为你的书法学习带来全新的启发,引领你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迈向新的境界 。
柬之翰墨近羲之,绝美行书天上驰。宋代四家差远矣,榜中盛誉乃虚姿。。。七绝《十大行书中寒食贴,蜀素贴,远不如文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