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乱补了!这些保健品吃进医院,最后悔没早点知道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4-08 18:06:5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维C泡腾片,钙片,鱼油,胶原蛋白,蛋白粉,褪黑素……看似“养生”的小药盒,已经成了不少人饭后必备,比饭还重要。有人早上起床先吞几粒“保命丸”,晚上睡前再来几粒“抗老丹”,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岁月偷走健康”。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嘴里一颗颗吞下去的,真的是“补”吗?很可能,是“病根”。

保健品真的是“健康保险”吗?

先把话挑明了说:保健品不是药,补不好病,更防不了病。它的最大作用,是让人花钱买安心。

它“补”的位置,往往不在你真正缺的地方。

在门诊碰到太多这样的患者,年纪不大,毛病不少。血压飘了、肝酶升了、肾功能出问题了,结果一查,非但没病,反而是“补”出了问题。

有人吃了三年的鱼油,最后查出高甘油三酯;有人天天吞钙片,结果查出肾结石;还有人把褪黑素当糖吃,结果越吃越睡不着。

问题不是出在保健品本身,而是出在“滥用”。

你以为自己在补,其实是在“添乱”

我们先说说一个最常见的——钙片。

市面上钙片五花八门,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液体钙、钙加D、钙加镁,仿佛不吃点钙,就会骨头酥软、走路打颤。

可真相是:多数成年人根本不缺钙。一碗豆腐、两把小白菜、三块豆干,钙就够了。

结果补得太多,身体吸收不了,多余的钙流进了肾脏,形成结石,还可能在血管壁上沉积,让血管变硬。

比起钙不够,钙“卡”在了身体里出不去才是更大的问题。

再聊聊鱼油。

很多人听说鱼油能降血脂,“润”血管,于是开始每天一粒,年年不落。可鱼油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吃得多了,反而会影响血小板凝集,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手术、拔牙前根本不能碰。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吃鱼油没降脂,反而把甘油三酯吃高了,为什么?因为它毕竟是脂肪,吃进去就是热量。

你以为是调理,其实是添油加醋。

胶原蛋白能“吃出少女脸”吗?

不少人花大钱买胶原蛋白粉,说是“吃出满脸嘭弹”,抗老、抗皱、抗衰。

可你知道吗?胶原蛋白进了胃,就是蛋白质,和鸡蛋、牛奶、排骨没差别。

胃不会因为你吃的是“昂贵粉末”就给它开小灶。它只管把蛋白链剪碎,剪成氨基酸,送去血液里。

而这些氨基酸,身体该用来修肌肉就修肌肉,修肝细胞就修肝细胞,最后轮不轮得到脸,还真不一定。

吃胶原蛋白希望皮肤变好,就像往工地上撒一堆水泥沙子,希望自己长出一栋楼。

你撒得多,工人(身体)还不一定用得上,反而堵了路。

褪黑素越吃越睡不着?

说到助眠,褪黑素几乎成了“失眠者的救命稻草”。

不少人晚上吃一粒,觉得“秒睡”,于是越吃越多,剂量越加越高。

但你可能不知道,褪黑素不是镇静药,它是调节“生物钟”的。

所以它对“倒时差式”的失眠比较有效,比如换班、飞行后短暂失眠,但对焦虑、抑郁、神经紧张引起的失眠,基本没用。

更麻烦的是,长期外源性补充褪黑素,会让身体“偷懒”,自身分泌越来越少。

结果就是:开始吃时能睡,不吃就睡不着,吃多了还是睡不着,最后被困在“药罐子”里出不来。

你以为的“调时差”,其实是打乱了生物钟。

维生素C,真的能防感冒吗?

小时候感冒,爸妈第一反应就是:“来,吃点维C!”长大了自己也信了,感冒一来,立马冲泡维C泡腾片。

但维C防不了感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感冒时间。

而市面上流行的泡腾片,钠含量极高,一片泡腾片的钠含量可能顶得上一碗咸粥。

对于高血压、心血管病人来说,天天喝泡腾片,等于天天喝“隐形盐水”。

大剂量维C摄入,还可能引发胃酸过多、肾结石、铁吸收过多等问题。

真正靠吃维C“抗病毒”,就像指望穿雨衣能防火,方向错了,努力白费。

这些“抗老神物”,其实是“催老高手”

再来说说抗氧化类保健品,比如辅酶Q10、番茄红素、白藜芦醇。

听起来很高端,主打“抗老抗癌”,但问题在于:这些物质确实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前提是你缺它。

而现代人大多数吃得丰富,身体并不缺。

你再额外摄入,只会打乱氧化还原平衡,甚至可能让“自由基”本来该杀死异常细胞的功能被阻断,反而增加潜在风险。

抗氧化剂不是万能盾牌,过量时,它会变成“逆转武器”。

真正该补的,恰恰没人提

很多人怕老、怕病、怕癌,天天补各种营养,却忽略了真正最该“补”的东西:

· 补睡眠,不是靠褪黑素,而是规律作息

· 补肠道菌群,不是靠益生菌,而是多吃粗粮和蔬菜

· 补钾镁,而不是盲目补钙

· 补认知,而不是迷信广告

别被包装精美的“健康幻觉”骗了。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瓶瓶罐罐吃出来的,而是生活方式一点点养出来的。

结语:别让“养生”变“伤身”

保健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神药仙丹。

它就像调料,用得恰到好处,能添味;用多了,就是“口味重”,甚至“吃坏肚子”。

补什么,怎么补,什么时候补,该不该补——这些是医学问题,不是广告能回答的。

下次你再准备买一瓶“抗老神器”,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了解它吗?我是不是,用补药的方式,掩盖了生活方式的漏洞?

别再乱补了,该治的不是“缺营养”,而是“健康焦虑”。

参考资料:

1.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1年第29卷第10期:《保健品滥用引发的肾结石分析》

2.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年第23卷第8期:《褪黑素长期使用对睡眠机制的影响》

3. 《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年第38卷第4期:《膳食补充剂对脂代谢的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