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训》有云: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马老师讲《了凡四训》时提到,我们普通人生活在相对对立的世界里面。
之所以有美丑、黑白、高低,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有执着。
一旦有执着,就会有贪求,贪不到就会受苦,有爱憎,就有烦恼。
夭折和短命截然不同,圣人却说夭和寿是一样的。为什么?
这里讲的是,“当其不动念时”,当你放下了分别、执着,没有了爱憎,夭和寿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细分之:丰歉不貳,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是富有;歉是歉收,是贫穷。“丰歉不贰”,什么原因呢?
富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布施,贫穷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吝啬。习惯于给予,习惯于利他,所以他是富有的命。
贫穷的人,种的因是吝啬,是舍不得,是“争”是“抢”。所以很难赚到钱,即使赚到了,也很容易丢掉。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穷困,不走运;通是通达,顺风顺水,穷通也不贰。
无论今天是顺风顺水的,还是障碍重重的,都应该规规矩矩做人做事,这样穷困也会变得显达。
一个很顺风顺水的人,一旦起傲慢心了,人开始不按规矩、行为做事了,那么他也很容易后面就有各式各样的障碍。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无论是短命,还是长寿,都不去计较差别。生死之命看清楚了,就可以确立自己对待生死的正确态度和命运的方向。
人生在世,生死是最大的事情。因此孟子在这里是提“夭与寿”,那么一切顺境中的“丰”与“通”,意境中的前“歉”与“穷”,也都包括在里面。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