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年报“难产”暴露审计失守

半岛都市报 2025-05-01 12:40:09

依据证券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券、股票上市交易的公司,需在下一会计年度开始后的4个月内完成年报披露工作。在2024年年报披露季收官之际,仍有多家上市公司因审计机构退出、财务数据矛盾等问题陷入年报“难产”困境。上市公司年报是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判断投资风险的重要依据,如果不对外披露,导致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势必无法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

年报“难产”并非偶然,这是企业长期忽视审计环节的结果。然而审计环节的失守往往伴随着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溃败,甚至有部分企业因长期拖欠审计费用,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合作,叠加历史财务问题,最终触发退市风险。

审计环节失守,本质上也是企业治理缺陷的集中爆发。首先部分企业审计意识薄弱,将审计视为“走过场”,甚至通过“审计机构博弈”掩盖财务问题;其次是企业内控体系失效,导致独立董事频繁辞职、管理层权力失衡等现象频发;另外,还反映出企业风险防控缺位,对重大交易、资产重组等事项缺乏事前审计评估。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企业自身信誉,更动摇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

企业应将审计环节纳入战略层面管理。从宏观视角看,企业需建立“审计前置”机制,在业务扩张、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前,充分评估审计风险;定期与审计机构沟通,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政策培训等方式,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可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审计效率和准确性。目前部分审计机构已试点“智能审计系统”,通过自动化分析财务数据,识别异常交易和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指导,推动审计工作从“事后核查”向“事前预警”转型。

年报“难产”暴露出企业治理的“营养不良”,忽视审计环节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将审计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而非应付监管的“挡箭牌”。监管层应持续强化审计监管,构建“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年报披露回归真实、透明的本质,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宋光耀)

编辑:张亭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