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军方甩得一手好锅:救灾通道不容政治化操作

沐沐熬夜 2025-04-03 14:28:56

4月3日,缅甸军方发言人佐敏吞少将的回应在舆论场激起波澜。这位将军面对中国红十字救援车队遇阻事件,轻描淡写地将责任归咎于"事前未沟通",如此苍白的解释不仅难以服众,更暴露出其处理国际救援事务的业余与傲慢。

整个事件的时间线清晰得令人窒息:缅甸发生强震后,中国第一时间组织9辆载有红十字标识的救援车辆跨越国境线驰援。这些喷涂着国际通用救援标志的车辆,在通过缅军哨卡时竟遭遇鸣枪示警。令人心寒的是,缅方事后非但没有表达歉意,反而倒打一耙指责中方"缺乏沟通"。这种逻辑堪比"受害者有罪论"——难道跨国救援还需要每过一道关卡都要重新报备?

更荒诞的是,缅军方的回应完全无视基本常识。红十字标识作为国际公认的救援符号,其认知程度堪比交通信号灯。若连这个都不识别,要么说明缅甸军人训练水平堪忧,要么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态度问题。当灾难发生时,国际社会默认受灾国应开辟"绿色通道",这种默契既是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也是《日内瓦公约》的明文要求。

缅甸军方的态度转变之突兀令人玩味。地震发生后,他们曾主动向国际社会求援,中国作为邻国迅速响应。但当中方救援车队真正驶入时,迎来的却是枪口而非感谢。这种矛盾行为背后,恐怕不是简单的"沟通失误",而是某种政治考量的投射。近期缅甸政局持续动荡,军方或许试图通过制造外交摩擦转移内部矛盾,但将救灾通道政治化的做法,无疑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踏。

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9辆救援车满载的不仅是帐篷、药品,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邻邦的善意。这种跨越国界的救援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如今却因缅方的粗暴回应蒙上阴影。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若形成"破窗效应",将严重损害国际救援机制的公信力。

救灾不是政治秀场,灾民的生命线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作秀与算计。缅甸军方欠灾民一个真诚道歉,欠国际社会一个合理解释。当自然灾害突破国界时,人类本应是命运共同体。任何将救灾行动政治化的企图,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毕竟,在生死救援的赛道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做旁观者。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