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二年(甲申,公元三二四年)
本文重点: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今天的朋友,明天为了利益就可能成为敌人。今天我们联合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一旦共同的威胁解除,我们之间可能就成了敌人。世间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原文:冬,十月,以司徒导为太保、领司徒,加殊礼,西阳王羕领太尉,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代王邃镇淮陰,苏峻为历阳内史,加庾亮护军将军,温峤前将军。导固辞不受。应詹至江州,吏民未安,詹抚而怀之,莫不悦服。
司马睿南迁之后,立足江东建立东晋,经历过王敦之乱以后,国家再度安定下来。各方势力再次团结在皇帝司马绍的周围,重新凝聚了力量,组成了抗胡统一战线。
对于江州百姓来说,应詹的到来,给他们重新带来了生的希望,只要不折腾,老百姓就是幸福的,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反观现在的我们,享受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物资条件,反倒不觉得自己幸福。可见幸福就是比较而来的,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备注:
历阳:安徽马鞍山市和县。
原文:十二月,凉州将辛晏据枹罕,不服,张骏将讨之。从事刘庆谏曰:“霸王之师,必须天时、人事相得,然后乃起。辛晏凶狂安忍,其亡可必;奈何以饥年大举,盛寒攻城乎!”骏乃止。骏遣参军王骘聘于赵,赵主曜谓之曰:“贵州款诚和好,卿能保之乎?”骘曰:“不能。”侍中徐邈曰:“君来结好,而云不能保,何也?”骘曰:“齐桓贯泽之盟,忧心兢兢,诸侯不召自至;葵丘之会,振而矜之,叛者九国。赵国之化,常如今日,可也;若政教陵迟,尚未能察迩者之变,况鄙州乎!”曜曰:“此凉州之君子也,择使可谓得人矣!”厚礼而遣之。
刘庆的意思是君主不可因怒兴兵,要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可能来决定是否出兵。
目前外在条件是辛晏在当地不得人心,肆意诛杀逞暴,即使我们不出兵,假以时日,他内部也必定会生乱。
内在条件是我们内部正在经历饥荒,目前又是隆冬时节,我们驱动将士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敌人,简直就是拿着士兵的生命开玩笑,胜算太小。
王骘出使赵国。他的故事可比三国时期蜀国出使吴国的邓芝。

王骘举了两个可为正反面的例子,他说:
案例一:“齐桓贯泽之盟,忧心兢兢,诸侯不召自至”
贯泽之盟,是指春秋时代鲁僖公三年,齐桓公、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当时齐桓公行事谨慎,忧心忡忡,远方之人不召而至。
案例二:“葵丘之会,振而矜之,叛者九国。”
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城东17公里),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同盟国要言归于好;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不让士世袭官职;要尊贤育才等。这次大会,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表示周天子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至此,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史学界将此次会盟称为葵丘会盟。 但是葵丘会盟上,齐桓公那种“没有谁的功劳比我大!”的骄横傲慢和矜持自夸,导致后来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

同样都是齐桓公,贯泽之盟时,诸侯们都尊奉他,但是葵丘会盟时,诸侯们都选择离开他。所以能不能做朋友取决于个人的品行修养和自身吸引力。
王骘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如果你们赵国能一直保持像现在这样政通人和,国力强大,那么我们就尊奉你,如果你们赵国反其道行之,那么你们自己会不会分崩离析都不好说,何况说我们呢?
王骘所讲的道理就是: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今天的朋友,明天为了利益就可能成为敌人。今天我们联合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一旦共同的威胁解除,我们之间可能就成了敌人。世间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备注:
枹罕:枹罕镇,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地处临夏市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