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以17万做局,骗走乾隆真迹转卖8700万的专家刘岩,后来怎样?

暖念如初 2025-04-17 18:42:29

一夜暴富的美梦,转眼变成倾家荡产的噩梦。

你以为的专家鉴定,或许只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一件古董的价值,究竟是掌握在权威专家手中,还是跟随市场的波动?

郑州市民朱先生祖传的《嵩阳汉柏图》,原本期待能带来惊喜,却在“专家”刘岩的“帮助”下,以17万元的价格卖出。

两年后,一幅同样的画作拍出8736万天价,揭开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在2011年,朱云那天在家看电视,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拍卖新闻。一幅《嵩阳汉柏图》拍出了8700万,画面一闪而过,他愣住了。那幅画的样子,跟自己卖出去的那幅一模一样。

脑子嗡的一声,他赶紧叫来弟弟,俩人盯着电视反复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8700万跟17万差了多少倍,算都算不过来。朱云一下就明白了,自己被刘岩坑了。

这件事,还要从前几年说起。

2009年,河南卫视的鉴宝节目《华豫之门》非常受欢迎,许多人都带着自己的宝贝来参加节目。

节目里,专家们对各种文物进行估价,有些藏品价值连城,有人因此一夜致富,这让很多人都梦想着能找到宝藏。

朱先生也报名参加了节目,他希望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家族传承下来的东西的价值。

他想为家族的宝物寻找到一个权威的答案,了解它们真正的历史意义。

他心里想着,这幅许久未见天日的旧画,说不定也能让他感到意外,带来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

在海选期间,刘岩并未直接对朱云兄弟带来的《嵩阳汉柏图》进行真伪判定,而是私下建议朱云兄弟晚上到他的宾馆房间详谈。

当天晚上,朱云兄弟按照刘岩的建议,在节目结束后悄悄前往刘岩的房间。

刘岩在房间里明确告诉朱云兄弟,他们带来的这幅画虽然有乾隆皇帝的印章,但在古代收录皇帝著作的文献中,并未提及这幅画。

经过一番“鉴定”后,刘岩给出了结论:

这幅画是乾隆时期的高仿品,真品的可能性不大,但保存状况不错,工艺水平也相当高。

虽然这些东西是仿的,但刘岩说可以帮朱云找买家,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估计能有个3万左右。

末尾还专门拿出来另一幅乾隆画的图片给他观看,表示这幅尺寸更大的画页不过才5万到8万左右。

朱云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同意了刘岩的提议。

几天后,刘岩带着一个“买家”来找朱云。

双方经过了一番商量后,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拿下了这幅画。

由于对专家深信不疑,朱云对于这个价格也感到十分高兴,反而认为自己是捡了便宜。

8700万的震惊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后的2011年5月,一个普通的下午,朱云无意中打开电视,一条新闻让他一下子呆住了。

一幅名叫《嵩阳汉柏图》的字画,竟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8700万的高价!电视画面虽然很快就过去了,但他一眼就认出,这不就是他两年前卖掉的那幅画吗?

8700万和17万,这个巨大的差价像一道闪电,狠狠地劈醒了朱云兄弟俩。他们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被那个所谓的“专家”刘岩给骗了!

原来,刘岩和程功早就商量好了,一起设下圈套,用很低的价钱骗走了他们的传家宝。

法律的困境与人性的迷失

怒火中烧的朱云兄弟立刻找刘岩理论。“你之前明明说这画是假货,顶多值几万,现在怎么卖了8700万?!你得给我们一个说法!”

面对朱云兄弟的追问,刘岩表现得很镇定。他直接否认说过画是假的,还说和程功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天价拍卖完全是市场炒作造成的,和他没有关系。

“当初交易是你们自愿的,价格也是你们认可的,现在拍卖价格高了,那是市场行情决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刘岩的辩解让朱云兄弟更加恼火,但是他们也知道,没有证据很难证明刘岩的欺骗行为。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把刘岩和程功告上了法庭,要求取消买卖合同,归还古画。

刘岩指控画是假的,但拿不出确凿证据。更奇怪的是,他和程功在法庭上统一口径,都说交易是自愿的,因此法院没有支持他们的诉讼。

案件调查有了惊人发现:刘岩的身份是假的!他盗用了真专家的名字,实际上是个冒牌货,利用这个身份进行诈骗。

这起真假专家事件,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

这事儿被曝光后,大家全都震惊了。刘岩的名声彻底臭了,他跑到香港,之后就没了消息。

《华豫之门》节目组也被连累,只能赶紧发声明,说和刘岩没有任何关系了。

而程功则躲在暗处,没有受到惩罚,继续花着那些不正当得来的钱。

朱云兄弟回归平静,但被骗经历如影随形。只要看见字画消息,他们就会回忆起那幅传家宝。

刘岩这个所谓的专家,以及那场让他们一贫如洗的骗局,总在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提醒着他们曾经的惨痛经历。

这件事就像一个疤痕,提醒着他们曾经的信任和如今的教训。

这件事不单单是朱云兄弟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文物鉴定行业的问题。有些所谓的专家身份可能造假,鉴定过程也不够公开,甚至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这些都给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人很难判断文物的真假,因此容易上当受骗。

整个行业都笼罩着一层不信任感,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有些品德不好的“专家”利用专业知识和消息灵通的便利条件,为自己捞好处,把文物鉴定变成设好的圈套。

他们靠着手中的鉴定权,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从中渔利,坑害信任他们的收藏爱好者。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文物市场的公信力,也败坏了行业的声誉。

文物鉴定本该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活动,却被一些人当成了谋财的工具,令人痛心。

《嵩阳汉柏图》这幅画,最后到底落在了谁的手里?它到底是值很多钱的宝贝,还是寄托着家族情感的纪念品?为了钱,人们的贪心和糊涂全都显现了出来。

朱云兄弟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特别是在复杂的市场里。

面对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更要小心谨慎。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诱惑和陷阱太多,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呢?

0 阅读:0

暖念如初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