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太阳系的第一大行星,也是最危险的行星之一。
它的引力强度几乎是地球的2.5倍,磁场强度则是地球的20倍。绕其旋转的辐射带能让电子设备瞬间失灵。
但在1995年,人类往它扔进了一颗“子弹”。

那是“伽利略号大气探测器”(Galileo Atmospheric Probe)。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人类把探测器直接送入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硬刚风暴、热浪和超重力。
从未有先例,也从未有继承。整个任务,61分钟,终结于沉默。
这颗探测器不大,直径不到1米,设计只有一个目的:撑得越久越好。它坐在“伽利略轨道器”上,从1989年出发,花了六年时间,借助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弹弓加速,绕了3.7亿公里,最后靠近木星。
1995年7月,轨道器将它释放,直奔木星。它的入场速度是17万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在木星大气中掀起的冲击波,其亮度堪比太阳。热盾迅速汽化,60%的质量在高温中蒸发,才为内部的核心赢得了存活的几分钟。
接着,是爆炸声。不是探测器炸了,而是伞弹爆破,拉出降落伞。它不是为了逃命,而是为了延长“坠落”。在承受了228个地球重力加速度后,它开始工作。
它传回的数据,打了地面科学家一耳光。
高空辐射远强于预期,有机分子寥寥无几,风速达到了每秒640米,相当于地球12级飓风的三倍。水蒸气远少于模型预测,氦气浓度也只有预期的一半。
也就是说,之前对木星大气的理论模型,基本废了。
它不断向上级传回数据,但只传了61分钟。
探测器在下降180公里后失联,彼时已处在相当于地球海洋220米深的位置,气压为地球23个大气压。那一刻,通讯中断,任务完成。没有爆炸,没有残骸,探测器直接被木星吞没,彻底化入这颗巨行星的厚重云海。
从那以后,没有任何探测器再次深入木星。轨道器“朱诺号”从2016年开始绕木星运行至今,但从不敢接近云层。
未来的“欧罗巴快船”与欧洲的“果汁号”任务,目标是卫星而非本体,也只打算从远处观测木星。下一次大气层撞击任务,可能是几十年后对海王星。
原因很直接。这种任务成本高,生还率低,而且“不可复现”。“伽利略号”传回的数据,至今仍在被分析使用。没有第二台探测器能确认其测量的稳定性,没有后续实验进行模型复验。
它是一场没有对照组的实验。一场孤独的壮举。
这是太空探索中最短暂,却最深刻的潜入。人类曾经深入木星——一次,仅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