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得知王恩茂处境艰难,批示:给他在南京军区安个职位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1 14:59:07

邓小平那次讲话真是不同凡响,给军队整顿的工作拉开了序幕,可以说是全面整顿行动的第一个大动作。

【“你爸爸是个好人!”】

1969年,王恩茂在新疆已经奉献了20个春秋后,被调回北京,得去参加“工人阶级的再培训”。在那差不多两年半的日子里,快60岁的王恩茂,每天得干上8小时的活儿,和工厂里的工人们同进同出。不仅如此,他还自个儿揽下了打扫卫生的活。

1971年9月,蒙古大漠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那会儿,王恩茂心里头仿佛亮起了一盏灯,觉得回新疆工作的机会可能来了。但他压根儿没想过,这之后政治风波又起,而且自己还是那风浪尖儿上的人。

周总理从政治局会议上得知这事后,就打算把新疆的党委和军区头头脑脑叫到北京来聊聊,好让他们思想统一,更加团结。尽管周总理在会上使足了劲儿,但王恩茂最终还是没能回新疆去上班。

1972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上面决定派王恩茂去安徽芜湖,当地委的一把手副书记。这事儿一出,好多老同事都觉得王恩茂有点吃亏,连他闺女也从部队急匆匆跑回北京,满心的不乐意,劝老爸别去。

王恩茂笑着说:“我是个共产党员,党员嘛,党的指挥得服从。”任凭女儿怎么劝,王恩茂总是摆摆手,一遍遍跟女儿强调,自己是共产党员,党的安排得遵从。

王恩茂呢,他可不管自己职位高低,说走就走,直奔安徽去上任了。一到合肥,他就给周总理写了封信,把自己的心思都掏了出来。周总理看了信,马上回了话:“王恩茂同志啊,你在芜湖那会儿的待遇,啥都不变,秘书、警卫员都带着,军装啥的照发不误。”

不过,王恩茂抵达合肥后,并没直接被派到芜湖,而是让他先去六安那边,转了几个省里重点的水库看了看,接着就开了个会,让他“反思”一下在新疆工作时的情况。

会议一直进行到尾声,王恩茂这才接到通知,可以去芜湖地委走马上任了。

虽然周总理之前有过指示,不过王恩茂一到芜湖上任,他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还是一个接一个被调走了。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恩茂并没有一蹶不振,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埋头苦干,四处奔走调研,亲自指导各项工作。

那时候,王恩茂管的柴油机厂,由于他特别上心和指导,生产出来的柴油机在安徽省那是数一数二的好,数量也多。王恩茂负责的公社大队,一到农忙的时候,他就跟当地的农民朋友一起,到田里去施肥、插稻秧,这样一来二去的,他和老百姓之间的感情特别深。

1974年那年夏天,芜湖那里遭了大水灾,好多房子都给冲垮了,上千亩的田地也都泡了汤,还有大批的家畜被洪水卷走了。地委那边一接到消息,王恩茂书记立马就自己开着车往灾区赶。可因为路被洪水冲坏了,他只能下车,在烂泥地里走了十多公里的路,费了好大劲才走到灾区里面。

王恩茂没顾上喘口气,立马就忙活着去看灾情咋样了,还亲自去安抚受灾的百姓。他和当地的干部凑一块儿,琢磨着怎么救灾。可这一忙起来,王恩茂的高血压和腰疼病就犯了,好几次都是秘书和跟着的人给抬上车去的。

当真的挺不住那会儿,王恩茂就会招呼同事们到家,往床上一躺,开始聊工作。他这种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向着党的态度,让芜湖的干部群众对王恩茂赞不绝口。就连常去王恩茂闺女上班那医院看病的人,都会特意找她说上几句好话:

你老爸真的是个挺不错的人!

十年政治动荡一开始,王恩茂家就摊上了大事。他最心爱的三娃子,刚成年就在那乱子里没了。王恩茂知道这事儿后,硬憋着伤心,跟秘书交代说:

请求军管会能派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待闯祸的人别太过冲动,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处理,群众组织就别掺和进来了。

军管会对事情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调查后,建议给犯错的人判个有期徒刑。王恩茂拿到那份起诉建议书时,好一会儿没说话,接着他就直接跟军管会说了,觉得那人不是存心的,咱们就别再拿刑事责任去压他了。

后来,王恩茂回了北京,孩子们的学习之路都被迫停了,有的去了乡下干活,有的参了军。就连王恩茂调到芜湖工作后,也只有一个闺女能时不时去看看他,因为就她上班的地儿离老爸近点儿。

因为王恩茂的缘故,他的女儿被看作“问题人物”。不过,王恩茂靠实际行动赢得的好名声,让他的女儿体会到了世上的真挚情感。虽说只是一句平平常常的“你爸真是个不错的人”,但这给王恩茂的女儿带来了好几倍的胆量和信心,让她能够去面对一连串的挑战。

【“给他在南京军区安个职务”】

王恩茂是长征的亲身体验者,长征结束四十年后,他立马写好信并寄了出去。信经过好多波折,最后终于被中央办公厅的人收到,递给了毛主席看。毛主席读完信,心里五味杂陈,真没想到王恩茂这位老革命家,以前弼时同志还夸他是“铁打的革命战士”,现在竟然过得这么不容易。

在湘赣苏区进行清理内部那会儿,王恩茂因为识得几个字,被归类到“思想不稳的知识人”里头,名字还被记到了黑名单上。不过呢,因为王恩茂长时间都在任弼时身边帮忙,任弼时对他那是相当放心,所以省里保卫局的人也就不敢随便对他下手。

在第五次对抗“围剿”的行动里,省委那边决定要撤离永新县城了。王恩茂和他老婆原本该跟着任弼时一起走,可最后却误打误撞地和后勤队伍去了另一个方向。等省保卫局的头儿数人数时,发现王恩茂没在,立马就跟任弼时说了,还自己瞎猜说王恩茂可能是溜走了。

之后,王恩茂两口子火急火燎地回到了省委那边。任弼时好好查了一番,发现王恩茂根本没跑,反而还细心地照顾和保护了大家。任弼时特别高兴,就直接在保卫局长还有其他几个省委头头的面前,大大方方地夸了王恩茂一顿。

恩茂同志绝非那种立场不坚定的知识分子,他是个铁了心要革命的斗士。

从那时候开始,任弼时对王恩茂的信任就加深了。红六军团抵达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根据任弼时的提议,王恩茂挑起了省委秘书长的大梁,他在政治上也开始慢慢变得老练起来。

1937年那会儿,红军的主力队伍改头换面,成了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王恩茂呢,就被挑中去当三五九旅政治部的二把手。打那以后,他就一直跟着王震将军,在他的手底下干活儿。

新中国成立后,王恩茂长期扎根新疆,为那里的发展贡献力量。后来王震去了中央,毛主席和党中央就让王恩茂接手了王震的工作,当上了新疆的头儿。王恩茂特别拼命地干,新疆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搞得非常出色,王恩茂也在干部群众心里留下了好印象,威信特别高。

王恩茂性格随和,不管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碰到啥事儿都爱找他聊,他也乐意倾听。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干部,一旦遇到难题,王恩茂总是根据具体情况,实心实意地给他们帮忙。

1958年那会儿,有个蒙古族干部正开着党委的扩大会呢,突然接到个急令,说让他立马收拾东西去中央党校,一去就是两年。他一听,头就大了,因为时间太长了嘛。他未婚妻知道后,说不如先办了婚礼再去,可两人当时都忙得团团转,实在抽不出空来办婚礼,这事儿就挺棘手的。

就在他犯愁的时候,党委办公室的人找上了门,告诉他只要定个婚礼日子,剩下的事儿全由他们搞定。婚礼那天,大会用的餐厅直接变成了婚礼现场,王恩茂还有新疆的好些领导都来了,给这对新人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事后,那位干部才晓得,原来是王恩茂大人亲自下令给管理处,让他们帮忙筹备婚礼,这事儿他一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到了农村牧区,王恩茂都是一个样。每次下乡调研或者去蹲点,他对那些社员们总是特别亲切,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

1959年那会儿,王恩茂在哈密的一个村子里深入了解情况,吃了村里人自家种的桑果。天太热,他吃完没多久肚子就不舒服了,接着还烧了起来,得赶紧送医院。保卫人员一听这事儿,立马就把送桑果的那位农民给扣下了。

王恩茂晓得这事后,马上让人把那位农民给放了,还跟大伙说,拉肚子这种事儿谁都会碰到,没啥大不了的。等身体康复了,王恩茂还特地跑去看望那位农民,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他一番。

过了14年,王恩茂在芜湖忙工作的时候,有两位来自哈密的维吾尔族老人家,千里迢迢跑到安徽来找他。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王恩茂,然后又提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说王恩茂以前是个好领导。村里的老乡们都盼着他能回到新疆,带着大家一起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瞅见两位来自新疆的老朋友千里迢迢来探望,王恩茂立马把心里的烦恼忘得一干二净。他跟两位长辈说,只要有机会,他肯定会再回新疆,一辈子为新疆的各族老百姓服务。

很早以前,王恩茂心里就盘算着要在新疆落地生根。到了1972年,王恩茂的老父亲身体不行了,病床上他念叨着想回江西老家入土为安。王恩茂懂父亲的心思,但他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跟父亲说,咱就留在新疆吧,他还跟父亲保证,自己将来过世了,也要埋在新疆。

就是这么一个对新疆充满热爱,打算把一辈子都搭在新疆的老一辈革命家,结果却被安排去了芜湖当地方委副书记。毛主席得知后,心里头那个惋惜啊,立马就在王恩茂的信上写了批示:

看过之后,给剑英、小平两位同志看看并处理下。他眼下在芜湖,你们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在南京军区给他安排个岗位。

毛主席下达指示没多久,王恩茂就转到了南京军区,当上了副政委,结束了他在芜湖长达三年四个月的日子。

【“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王恩茂抵达南京军区时,正好碰上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不过,他遵照邓小平在会议上的指示,把军区的大小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1976年刚开始那会儿,王恩茂在军区政治部搞的一次聊天会上,放出了挺有魄力的一番话。这番话不光给众多官兵提了气、给了支持,还让整个部队都安稳了不少。

那年夏天因为要搞演习,王恩茂和军区其他头头们得去各地看看情况。到了普陀山那天,大伙儿都劝王恩茂,说他是头一回来,怎么着也得逛逛这座名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周总理追悼会的日子,王恩茂心情挺沉重,就说:

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全国上下心里都难受得很,谁还有心情去爬山游玩啊!

王恩茂在五天时间里,忙活着跑完了舟山群岛的几个大岛。接着,他就召集大家开会,琢磨演习的具体计划。会上,王恩茂针对这次演习的重要性、基本思路和怎么做好思想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聂凤智和其他军区领导听了,都觉得他说得在理,纷纷点头称赞。

那年六月,王恩茂又一次踏足浙江,目的是检查军事演习的各项筹备工作,同时探望驻守在东南沿海岛屿的部队战士们。那时候的浙江,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又闷又湿,海风一吹,身上很快就附上了一层盐巴,特别不舒服。

王恩茂在北方待久了,一到浙江就老出汗,浑身上下长满了痱子。因为部队前线的生活设施简陋,夜里连洗澡的地儿都没有,所以他只能弄盆水来,简单擦擦身子,然后就上床休息。

要是半路上碰上大风,小型登陆艇就会被吹得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王恩茂因为平时坐船少,被摇得直吐,脸色都变得苍白。可他一到岛上,根本顾不上喘口气,就赶紧跑去探望守在那儿的士兵们。

参演部队开始训练后,部队领导说,最让大家头疼的就是海上乘船训练。战士们得在40度高温的船舱里,摇摇晃晃地在海上待十多个小时,个个都觉得累得不行。看到有些战士心里打鼓,王恩茂就给他们打气,从井冈山的革命故事,讲到红军的长征路,再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他鼓励大家要继承那种不怕苦的劲儿,继续奋斗。

有了王恩茂的打气,官兵们又重新燃起了练兵的热情。

8月底的时候,那个军事演习按原计划进行了。演习一完事儿,王恩茂一回南京,立马就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坏消息,心里头那叫一个难过啊。王恩茂打小15岁就投身革命,跟着毛主席东奔西跑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多次听他汇报工作呢。说实话,要不是有毛主席,王恩茂可能还在芜湖当着他的地委副书记呢。

治丧那段时间,王恩茂特别留心国内的政治情况。因为家里没电视机,他每天都会走到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去看新闻。到了追悼大会那天,刚好是王恩茂负责战备值班,没法去参加市里的追悼会,于是他就安排指挥所的员工们一起举行了悼念活动。

没多久,那场长达十年的政治动荡终于彻底结束。就在王恩茂和南京军区的人们都在为这事儿庆祝,忙着开展揭露、批判和清查工作的时候,中央给王恩茂下了新任务,让他去当吉林省委的一把手,还兼任沈阳军区的副司令员。

王恩茂终于官复原职了,他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跟也重回工作岗位的老婆商量好了,打算在吉林一直干到退休,退休后也打算在这儿安享晚年。可谁能想到,王恩茂才在吉林干了4年,宋任穷一个电话打过来了,说上头想让他再回新疆去工作,问他怎么想的。

王恩茂一听自己能再回新疆,心里头乐开了花,立马就说,中央让他干啥,他就干啥,绝不含糊。宋任穷一听,直夸他爽快。没多久,中央就下了命令,让这位快七十岁的老将军重新回新疆去掌舵。

刚上任那会儿,王恩茂在去南疆考察的路上,巧遇轮台古城。他让车停下,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以前班超经过轮台回到长安,现在自己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方向反过来。他还说,等以后不在了,就想葬在天山脚下,一辈子为新疆的老百姓服务。

没想到,王恩茂刚回到新疆才一个星期不到,就碰上了一桩大事。本来只是老百姓之间的小矛盾,结果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一搅和,闹得沸沸扬扬。王恩茂了解清楚情况后,立马表明了态度,还让人把他的讲话在广场上放了出来。大伙儿一听广播,都说老书记回来了,得听老书记的,不折腾了。

没多久,那些带头滋事的人就被依法惩处了。

在守护新疆安宁的那些日子里,王恩茂亲自上阵,给大伙儿打了个样儿,直接让自己的娃留在新疆工作。后来啊,王恩茂的孙子从军校一毕业,本来是有机会留在北京部队的,但王恩茂一个电话过去,孙子二话不说,直接打包行李回了新疆,在部队里继续发光发热。

1985年,王恩茂离开了工作前线。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其实有机会回北京,但他还是选择留在了新疆,心里一直惦记着新疆的进步。他常说,新疆对他来说,就像第二个家一样重要。

王恩茂85岁高龄时,眼睛看不见了。自治区举办表彰大会,打算让他跟大伙儿见个面。王恩茂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要会上“说点实在的东西”。他用心准备了很久,到了大会那天,竟然不用稿子就能说得头头是道,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的。

2001年春天4月份,王恩茂老爷子离世了,他的遗愿是骨灰要洒在新疆的土地上,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过了整整五年,王恩茂的老伴也走了,她的骨灰被安置在了王恩茂的墓旁边。再加上王恩茂的父亲和他的三儿子,王家的三代人都安息在了天山脚下。这也算是完成了王恩茂生前想要一辈子为新疆做贡献的誓言。

邓小平那次讲话真是不同凡响,给军队整顿的工作拉开了序幕,可以说是全面整顿行动的第一个大动作。

【“你爸爸是个好人!”】

1969年,王恩茂在新疆已经奉献了20个春秋后,被调回北京,得去参加“工人阶级的再培训”。在那差不多两年半的日子里,快60岁的王恩茂,每天得干上8小时的活儿,和工厂里的工人们同进同出。不仅如此,他还自个儿揽下了打扫卫生的活。

1971年9月,蒙古大漠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那会儿,王恩茂心里头仿佛亮起了一盏灯,觉得回新疆工作的机会可能来了。但他压根儿没想过,这之后政治风波又起,而且自己还是那风浪尖儿上的人。

周总理从政治局会议上得知这事后,就打算把新疆的党委和军区头头脑脑叫到北京来聊聊,好让他们思想统一,更加团结。尽管周总理在会上使足了劲儿,但王恩茂最终还是没能回新疆去上班。

1972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上面决定派王恩茂去安徽芜湖,当地委的一把手副书记。这事儿一出,好多老同事都觉得王恩茂有点吃亏,连他闺女也从部队急匆匆跑回北京,满心的不乐意,劝老爸别去。

王恩茂笑着说:“我是个共产党员,党员嘛,党的指挥得服从。”任凭女儿怎么劝,王恩茂总是摆摆手,一遍遍跟女儿强调,自己是共产党员,党的安排得遵从。

王恩茂呢,他可不管自己职位高低,说走就走,直奔安徽去上任了。一到合肥,他就给周总理写了封信,把自己的心思都掏了出来。周总理看了信,马上回了话:“王恩茂同志啊,你在芜湖那会儿的待遇,啥都不变,秘书、警卫员都带着,军装啥的照发不误。”

不过,王恩茂抵达合肥后,并没直接被派到芜湖,而是让他先去六安那边,转了几个省里重点的水库看了看,接着就开了个会,让他“反思”一下在新疆工作时的情况。

会议一直进行到尾声,王恩茂这才接到通知,可以去芜湖地委走马上任了。

虽然周总理之前有过指示,不过王恩茂一到芜湖上任,他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还是一个接一个被调走了。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恩茂并没有一蹶不振,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埋头苦干,四处奔走调研,亲自指导各项工作。

那时候,王恩茂管的柴油机厂,由于他特别上心和指导,生产出来的柴油机在安徽省那是数一数二的好,数量也多。王恩茂负责的公社大队,一到农忙的时候,他就跟当地的农民朋友一起,到田里去施肥、插稻秧,这样一来二去的,他和老百姓之间的感情特别深。

1974年那年夏天,芜湖那里遭了大水灾,好多房子都给冲垮了,上千亩的田地也都泡了汤,还有大批的家畜被洪水卷走了。地委那边一接到消息,王恩茂书记立马就自己开着车往灾区赶。可因为路被洪水冲坏了,他只能下车,在烂泥地里走了十多公里的路,费了好大劲才走到灾区里面。

王恩茂没顾上喘口气,立马就忙活着去看灾情咋样了,还亲自去安抚受灾的百姓。他和当地的干部凑一块儿,琢磨着怎么救灾。可这一忙起来,王恩茂的高血压和腰疼病就犯了,好几次都是秘书和跟着的人给抬上车去的。

当真的挺不住那会儿,王恩茂就会招呼同事们到家,往床上一躺,开始聊工作。他这种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向着党的态度,让芜湖的干部群众对王恩茂赞不绝口。就连常去王恩茂闺女上班那医院看病的人,都会特意找她说上几句好话:

你老爸真的是个挺不错的人!

十年政治动荡一开始,王恩茂家就摊上了大事。他最心爱的三娃子,刚成年就在那乱子里没了。王恩茂知道这事儿后,硬憋着伤心,跟秘书交代说:

请求军管会能派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待闯祸的人别太过冲动,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处理,群众组织就别掺和进来了。

军管会对事情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调查后,建议给犯错的人判个有期徒刑。王恩茂拿到那份起诉建议书时,好一会儿没说话,接着他就直接跟军管会说了,觉得那人不是存心的,咱们就别再拿刑事责任去压他了。

后来,王恩茂回了北京,孩子们的学习之路都被迫停了,有的去了乡下干活,有的参了军。就连王恩茂调到芜湖工作后,也只有一个闺女能时不时去看看他,因为就她上班的地儿离老爸近点儿。

因为王恩茂的缘故,他的女儿被看作“问题人物”。不过,王恩茂靠实际行动赢得的好名声,让他的女儿体会到了世上的真挚情感。虽说只是一句平平常常的“你爸真是个不错的人”,但这给王恩茂的女儿带来了好几倍的胆量和信心,让她能够去面对一连串的挑战。

【“给他在南京军区安个职务”】

王恩茂是长征的亲身体验者,长征结束四十年后,他立马写好信并寄了出去。信经过好多波折,最后终于被中央办公厅的人收到,递给了毛主席看。毛主席读完信,心里五味杂陈,真没想到王恩茂这位老革命家,以前弼时同志还夸他是“铁打的革命战士”,现在竟然过得这么不容易。

在湘赣苏区进行清理内部那会儿,王恩茂因为识得几个字,被归类到“思想不稳的知识人”里头,名字还被记到了黑名单上。不过呢,因为王恩茂长时间都在任弼时身边帮忙,任弼时对他那是相当放心,所以省里保卫局的人也就不敢随便对他下手。

在第五次对抗“围剿”的行动里,省委那边决定要撤离永新县城了。王恩茂和他老婆原本该跟着任弼时一起走,可最后却误打误撞地和后勤队伍去了另一个方向。等省保卫局的头儿数人数时,发现王恩茂没在,立马就跟任弼时说了,还自己瞎猜说王恩茂可能是溜走了。

之后,王恩茂两口子火急火燎地回到了省委那边。任弼时好好查了一番,发现王恩茂根本没跑,反而还细心地照顾和保护了大家。任弼时特别高兴,就直接在保卫局长还有其他几个省委头头的面前,大大方方地夸了王恩茂一顿。

恩茂同志绝非那种立场不坚定的知识分子,他是个铁了心要革命的斗士。

从那时候开始,任弼时对王恩茂的信任就加深了。红六军团抵达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根据任弼时的提议,王恩茂挑起了省委秘书长的大梁,他在政治上也开始慢慢变得老练起来。

1937年那会儿,红军的主力队伍改头换面,成了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王恩茂呢,就被挑中去当三五九旅政治部的二把手。打那以后,他就一直跟着王震将军,在他的手底下干活儿。

新中国成立后,王恩茂长期扎根新疆,为那里的发展贡献力量。后来王震去了中央,毛主席和党中央就让王恩茂接手了王震的工作,当上了新疆的头儿。王恩茂特别拼命地干,新疆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搞得非常出色,王恩茂也在干部群众心里留下了好印象,威信特别高。

王恩茂性格随和,不管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碰到啥事儿都爱找他聊,他也乐意倾听。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干部,一旦遇到难题,王恩茂总是根据具体情况,实心实意地给他们帮忙。

1958年那会儿,有个蒙古族干部正开着党委的扩大会呢,突然接到个急令,说让他立马收拾东西去中央党校,一去就是两年。他一听,头就大了,因为时间太长了嘛。他未婚妻知道后,说不如先办了婚礼再去,可两人当时都忙得团团转,实在抽不出空来办婚礼,这事儿就挺棘手的。

就在他犯愁的时候,党委办公室的人找上了门,告诉他只要定个婚礼日子,剩下的事儿全由他们搞定。婚礼那天,大会用的餐厅直接变成了婚礼现场,王恩茂还有新疆的好些领导都来了,给这对新人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事后,那位干部才晓得,原来是王恩茂大人亲自下令给管理处,让他们帮忙筹备婚礼,这事儿他一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到了农村牧区,王恩茂都是一个样。每次下乡调研或者去蹲点,他对那些社员们总是特别亲切,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

1959年那会儿,王恩茂在哈密的一个村子里深入了解情况,吃了村里人自家种的桑果。天太热,他吃完没多久肚子就不舒服了,接着还烧了起来,得赶紧送医院。保卫人员一听这事儿,立马就把送桑果的那位农民给扣下了。

王恩茂晓得这事后,马上让人把那位农民给放了,还跟大伙说,拉肚子这种事儿谁都会碰到,没啥大不了的。等身体康复了,王恩茂还特地跑去看望那位农民,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他一番。

过了14年,王恩茂在芜湖忙工作的时候,有两位来自哈密的维吾尔族老人家,千里迢迢跑到安徽来找他。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王恩茂,然后又提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说王恩茂以前是个好领导。村里的老乡们都盼着他能回到新疆,带着大家一起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瞅见两位来自新疆的老朋友千里迢迢来探望,王恩茂立马把心里的烦恼忘得一干二净。他跟两位长辈说,只要有机会,他肯定会再回新疆,一辈子为新疆的各族老百姓服务。

很早以前,王恩茂心里就盘算着要在新疆落地生根。到了1972年,王恩茂的老父亲身体不行了,病床上他念叨着想回江西老家入土为安。王恩茂懂父亲的心思,但他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跟父亲说,咱就留在新疆吧,他还跟父亲保证,自己将来过世了,也要埋在新疆。

就是这么一个对新疆充满热爱,打算把一辈子都搭在新疆的老一辈革命家,结果却被安排去了芜湖当地方委副书记。毛主席得知后,心里头那个惋惜啊,立马就在王恩茂的信上写了批示:

看过之后,给剑英、小平两位同志看看并处理下。他眼下在芜湖,你们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在南京军区给他安排个岗位。

毛主席下达指示没多久,王恩茂就转到了南京军区,当上了副政委,结束了他在芜湖长达三年四个月的日子。

【“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王恩茂抵达南京军区时,正好碰上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不过,他遵照邓小平在会议上的指示,把军区的大小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1976年刚开始那会儿,王恩茂在军区政治部搞的一次聊天会上,放出了挺有魄力的一番话。这番话不光给众多官兵提了气、给了支持,还让整个部队都安稳了不少。

那年夏天因为要搞演习,王恩茂和军区其他头头们得去各地看看情况。到了普陀山那天,大伙儿都劝王恩茂,说他是头一回来,怎么着也得逛逛这座名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周总理追悼会的日子,王恩茂心情挺沉重,就说:

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全国上下心里都难受得很,谁还有心情去爬山游玩啊!

王恩茂在五天时间里,忙活着跑完了舟山群岛的几个大岛。接着,他就召集大家开会,琢磨演习的具体计划。会上,王恩茂针对这次演习的重要性、基本思路和怎么做好思想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聂凤智和其他军区领导听了,都觉得他说得在理,纷纷点头称赞。

那年六月,王恩茂又一次踏足浙江,目的是检查军事演习的各项筹备工作,同时探望驻守在东南沿海岛屿的部队战士们。那时候的浙江,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又闷又湿,海风一吹,身上很快就附上了一层盐巴,特别不舒服。

王恩茂在北方待久了,一到浙江就老出汗,浑身上下长满了痱子。因为部队前线的生活设施简陋,夜里连洗澡的地儿都没有,所以他只能弄盆水来,简单擦擦身子,然后就上床休息。

要是半路上碰上大风,小型登陆艇就会被吹得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王恩茂因为平时坐船少,被摇得直吐,脸色都变得苍白。可他一到岛上,根本顾不上喘口气,就赶紧跑去探望守在那儿的士兵们。

参演部队开始训练后,部队领导说,最让大家头疼的就是海上乘船训练。战士们得在40度高温的船舱里,摇摇晃晃地在海上待十多个小时,个个都觉得累得不行。看到有些战士心里打鼓,王恩茂就给他们打气,从井冈山的革命故事,讲到红军的长征路,再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他鼓励大家要继承那种不怕苦的劲儿,继续奋斗。

有了王恩茂的打气,官兵们又重新燃起了练兵的热情。

8月底的时候,那个军事演习按原计划进行了。演习一完事儿,王恩茂一回南京,立马就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坏消息,心里头那叫一个难过啊。王恩茂打小15岁就投身革命,跟着毛主席东奔西跑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多次听他汇报工作呢。说实话,要不是有毛主席,王恩茂可能还在芜湖当着他的地委副书记呢。

治丧那段时间,王恩茂特别留心国内的政治情况。因为家里没电视机,他每天都会走到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去看新闻。到了追悼大会那天,刚好是王恩茂负责战备值班,没法去参加市里的追悼会,于是他就安排指挥所的员工们一起举行了悼念活动。

没多久,那场长达十年的政治动荡终于彻底结束。就在王恩茂和南京军区的人们都在为这事儿庆祝,忙着开展揭露、批判和清查工作的时候,中央给王恩茂下了新任务,让他去当吉林省委的一把手,还兼任沈阳军区的副司令员。

王恩茂终于官复原职了,他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跟也重回工作岗位的老婆商量好了,打算在吉林一直干到退休,退休后也打算在这儿安享晚年。可谁能想到,王恩茂才在吉林干了4年,宋任穷一个电话打过来了,说上头想让他再回新疆去工作,问他怎么想的。

王恩茂一听自己能再回新疆,心里头乐开了花,立马就说,中央让他干啥,他就干啥,绝不含糊。宋任穷一听,直夸他爽快。没多久,中央就下了命令,让这位快七十岁的老将军重新回新疆去掌舵。

刚上任那会儿,王恩茂在去南疆考察的路上,巧遇轮台古城。他让车停下,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以前班超经过轮台回到长安,现在自己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方向反过来。他还说,等以后不在了,就想葬在天山脚下,一辈子为新疆的老百姓服务。

没想到,王恩茂刚回到新疆才一个星期不到,就碰上了一桩大事。本来只是老百姓之间的小矛盾,结果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一搅和,闹得沸沸扬扬。王恩茂了解清楚情况后,立马表明了态度,还让人把他的讲话在广场上放了出来。大伙儿一听广播,都说老书记回来了,得听老书记的,不折腾了。

没多久,那些带头滋事的人就被依法惩处了。

在守护新疆安宁的那些日子里,王恩茂亲自上阵,给大伙儿打了个样儿,直接让自己的娃留在新疆工作。后来啊,王恩茂的孙子从军校一毕业,本来是有机会留在北京部队的,但王恩茂一个电话过去,孙子二话不说,直接打包行李回了新疆,在部队里继续发光发热。

1985年,王恩茂离开了工作前线。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其实有机会回北京,但他还是选择留在了新疆,心里一直惦记着新疆的进步。他常说,新疆对他来说,就像第二个家一样重要。

王恩茂85岁高龄时,眼睛看不见了。自治区举办表彰大会,打算让他跟大伙儿见个面。王恩茂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要会上“说点实在的东西”。他用心准备了很久,到了大会那天,竟然不用稿子就能说得头头是道,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的。

2001年春天4月份,王恩茂老爷子离世了,他的遗愿是骨灰要洒在新疆的土地上,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过了整整五年,王恩茂的老伴也走了,她的骨灰被安置在了王恩茂的墓旁边。再加上王恩茂的父亲和他的三儿子,王家的三代人都安息在了天山脚下。这也算是完成了王恩茂生前想要一辈子为新疆做贡献的誓言。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