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婷相亲遇到两个男生,这两个男生都比较中意她,想和她进一步发展。
一个男士家庭、自身都比较优秀,工作也稳定,要样有样,要个也有个,人也比较有涵养,和晓婷属于门当户对。
另一个男士家庭条件也不差,但自己没有稳定的工作,有点大男子主义,晓婷和他属于下嫁。
她选择的是后面这位男士,因为她觉得自己无法把握优秀的男人,而且她怕在一起后,自己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所以选择了后者。
她并不是对前一个男士没有好感,而是怕自己无法把握,这个怕的背后实则是觉得自己不配。
那什么是“不配得感”呢,先来了解一下"配得感"。
"配得感"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是否认为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比如爱、成功、尊重、幸福。
而与之相对的,是"不配得感",即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我不值得被爱""我不配拥有好的生活""成功不属于我"。
这种"不配得感"像一道隐形的枷锁,让我们在幸福来临时下意识退缩,在机会面前自我怀疑,甚至在被人善待时感到不安。
它不会大声宣告自己的存在,而是悄悄渗透进我们的选择、情绪和关系中,最终阻碍我们真正爱自己。
1、"不配得感"从何而来?
①童年的"情感烙印"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配得感往往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
如果父母总是贬低、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让孩子觉得"只有表现好才值得被爱",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内化这种低价值感。
比如,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家孩子比你强多了。"或总是对孩子强调:"你要懂事,别总提要求。"
这些话看似普通,却可能让孩子形成一种信念:"我必须足够优秀/完美,才配被爱。"否则,就是"不够好"的、不值得的。
②社会比较的陷阱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看到别人的光鲜生活:高薪工作、完美爱情、精致日常……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当我们习惯性地贬低自己,就会真的相信:"我不配拥有这些。"
③失败经历的"自我惩罚"
有些人经历挫折后,会无意识地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行",而非客观因素。
比如:
被分手了?"一定是我不够好。"
没升职?"我能力太差了。"
被出轨?“是我对他关心不够。”
这种思维模式会强化"不配得感",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
2、"不配得感"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①不敢接受爱,也不敢主动爱
有些人遇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是:"TA怎么会喜欢我?"于是要么逃避,要么用"作"或"疏远"来测试对方的真心。
即使进入关系,也总担心自己"不够好",最终把对方推远。
②自我设限,不敢争取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失败就代表"我不行"。
而"不配得感"强的人往往如此:
"这个职位要求太高,我不够格。"
"我哪有资格谈加薪?"
"成功是别人的事,我注定平庸。"
结果,他们错过机会,然后验证自己的预设:"看吧,我果然不行。"
③过度讨好,害怕被抛弃
"不配得感"强的人常常通过讨好来换取认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不付出,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多数情况下,都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3、如何打破"不配得感",真正爱自己?
①觉察你的"不配得"信念
你必须足够了解,才能更好的改变,所以,试着记录那些让你退缩的瞬间。
收到赞美时,是否下意识否定?遇到机会时,是否觉得自己"不配"?被人善待时,是否感到不安?
只有先看见这些模式,才能改变它们。
②练习"允许自己拥有"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所抗拒的,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持续存在。"你要相信,你值得,你配,你很优秀,值得一切的美好。
所以,不妨试试:
收到礼物时,真诚说"谢谢"而非"这太贵重了"。
被人夸奖时,回答"我很开心你这么说"。
遇到机会时,先别想"我不行",而是"我可以试试"。
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爱。你只是你自己,也值得被爱。
③用"成长型思维"替代自我否定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还提出"成长型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失败只是学习过程。
所以,遇到新的挑战时,试着把:
"我不行"换成"我可以学"。
"我配不上"换成"我值得尝试"。
"别人比我强"换成"我有自己的节奏"。
④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如果你朋友总贬低自己,你会怎么安慰TA?现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而今天,你可以选择相信自己值得。
"不配得感"不是真相,只是你内化的声音。
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允许自己拥有幸福,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仅仅因为存在,就值得被爱。
你配得上这世间一切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