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中, 关岛究竟多重要?从距离上看,美国距离东大最近的领土关岛,距湾湾约2500公里!

关岛就像美国安插在西太平洋的“前哨”,时刻窥探周边局势;而湾湾则是东大东南沿海牢不可破的门户!
关岛是第二岛链的核心岛屿。第二岛链北起日本本州岛东南岸,南至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以关岛为中心,由小笠原群岛、硫黄列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组成。
普及下三大岛链的历史:
第一岛链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提出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1951年,美国国务院顾问杜勒斯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湾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

此后,美国通过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签订安全条约,逐步建立起军事基地,完善了第一岛链的布局,将其作为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
冷战结束后,第一岛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走向深海的防御阵线。近年来,中国海军“辽宁号”“山东号”航母编队先后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进行演训活动。
第二岛链:冷战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的战略包围,美国以日本关岛为中心,将小笠原群岛、硫黄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串联起来组成了第二岛链。
关岛作为第二岛链的核心,是美国在西太平洋重要的军事基地,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和兵力。苏联解体后,第二岛链的作用依然存在,用于防控中国对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和资源开采,加强对中国海域的封锁。

第三岛链:二战后,美国为保障本土安全和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夏威夷群岛基地群为中心,将阿留申群岛以及大洋洲一些群岛组成一道防御线,形成了第三岛链。
第三岛链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美海军第三舰队的5个航母战斗群驻扎于此。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第三岛链在美军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美国遏制东大等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
湾湾和关岛二者,在海权与陆权的博弈棋盘是关键棋子,从马汉的海权论与麦金德的陆权论视角审视,战略意义格外突出。

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坚信:“控制海洋,就是握住了世界财富的流动缰绳。”关岛正是美国在西太平洋践行这一理念的“钢铁堡垒”。
面积仅549平方公里的小岛,却暗藏着安德森空军基地与阿普拉海军基地这两大“战略獠牙”。从关岛起飞的B - 2战略轰炸机,如同呼啸的空中死神!
3小时便能飞抵东京与马尼拉上空示威,4小时可逼近上海空域,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投射军事威慑力的急先锋,强化了美国对西太平洋海域的控制!
湾湾是东大当之无愧的“海上生命线守护者”。这形似番薯的岛屿,横亘于东海与南海之间,扼守着全球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东大超过80%的能源进口与90%的对外贸易,都依赖着湾湾周边海域的航线。按照马汉海权论中发展海军、掌控关键海域的思路,湾湾回归祖国怀抱,就如同为东大海军发放了一张太平洋VIP通行证!
助力其冲破第一岛链的桎梏,在西太平洋自由驰骋,大幅提升东大在该海域的影响力,稳固海上生命线安全。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著名的“心脏地带理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尽管关岛与湾湾远在太平洋,但从陆权延伸拓展的宏观视野来看,恰似美国和东大手中的“魔杖”与“盾牌”。
关岛让美国得以隔着广袤大洋,对亚洲大陆沿海地区“发号施令”。凭借军事威慑力,美国能够对东亚国家的政策走向施加影响。而湾湾对于东大而言,犹如东南沿海的坚固防盗门。
一旦失去对湾湾的有效掌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毫无遮蔽地暴露于威胁之下。反之,湾湾回归后,东大不仅能够加固东南沿海防线,还能以此为据点,将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亚,实现陆权与海权的协同强大。

强国的崛起之路,往往离不开海权与陆权的精妙平衡。曾几何时,英国凭借称霸海洋的强大海军,掌控海洋贸易,同时在欧洲大陆推行“均势外交”,维护本土安全,铸就了“日不落帝国”。
如今,美国效仿,以关岛等海外军事基地为支点,构建“太平洋藩篱”,企图遏制东大发展。而东大作为兼具陆权与海权潜力的大国,解决湾湾问题,就如同打通任督二脉,对实现海权与陆权的协调共进意义非凡。
当下,关岛正上演着“军事变形记”:美国不断加大对关岛基地的投入,部署反导系统与战略核潜艇,意图打造一座亚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而湾湾海峡已然成为“国际舆论风暴眼”,美国军舰频繁穿越挑衅,东大军机常态巡航捍卫主权,海天对峙不断上演。

从海权到陆权,关岛与湾湾的战略价值正经历着重新审视与定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更是大国博弈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杠杆。
未来,当东大航母编队威武穿越巴士海峡,当“东风快递”精准覆盖关岛射程,这场跨越山海的棋局终将迎来东方破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