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中,65岁的老渔民张建国握着望远镜的手微微颤抖——镜头里三只圆脑袋的江豚正跃出江面,阳光下泛着珍珠灰的光泽。"二十年了,它们真的回来了!"这位与长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人,声音里带着哽咽。
这一幕发生在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狼山段。最新监测数据公布,长江南通段江豚种群数量恢复至15头以上,这个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濒危物种,正在书写长江大保护最动人的生态篇章。

站在狼山制高点远眺,7公里滨江绿带宛如翡翠项链,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集装箱堆积的"锈带"?2018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让南通人做出了艰难抉择:拆除53家"散乱污"企业,退出4.5公里生产岸线,在昔日吊机林立的码头种下600亩生态林。
"当时很多老伙计想不通,现在都成了义务巡护员。"滨江社区书记李雯翻开相册,对比照触目惊心:左边是2017年油污泛黑的江岸,右边是今春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南京分院最新监测显示,该区域鸟类种群两年激增47%,包括全球仅存千余只的震旦鸦雀。

在通吕运河入江口,一排排"生态浮岛"随波荡漾。这些种植着芦苇、菖蒲的人工岛屿,是南通大学海洋学院研发的"江豚食堂"。"我们通过声呐追踪发现,江豚特别钟爱在此觅食。"项目负责人陈明教授揭秘,浮岛不仅能净化水质,还通过特殊设计形成缓流区,吸引大量鱼虾聚集。
长江禁渔成效正在显现。长江办数据显示,南通段鱼类资源量较2019年增长230%,刀鱼单网捕获量创十年新高。在通州湾示范区,渔民转型成立的"生态护卫队"每天驾船清理漂浮物,队员们笑称:"现在江里'存款'多了,可不能让人破坏了。"

夜幕降临,滨江步道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曾经的修船厂工人王建军,如今经营着网红咖啡馆"江豚之吻",露台上总是挤满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周末要提前三天预约,很多客人专门从上海过来等江豚。"他指着墙上的江豚摄影作品,最新一幅标注着"2024年5月7日摄于军山"。
生态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崇川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滨江片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8%,"江豚观测"成为最热旅游标签。投资20亿元的长江生态文化公园即将动工,规划中的水下观测廊道有望让市民与江豚"隔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