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10点,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内乱罪”一案进行首次正式审判。这是尹锡悦在4月4日被宪法法院弹劾罢免、失去总统豁免权后的第十天,也是他首次以平民身份站上刑事法庭的被告席。这场审判不仅标志着韩国宪政史上第五位前总统面临刑事指控,更因其涉及“内乱罪”这一罕见罪名而备受关注。
根据韩国法律,被告人有义务出席庭审,因此尹锡悦必须亲自出庭。不过,法院出于安保和公共秩序考虑,允许他通过地下停车场非公开进入法庭,这意味着公众无法看到他从押送车辆步入法庭的画面。此外,法院拒绝了媒体对庭审的拍摄请求,与李明博、朴槿惠时期不同,尹锡悦在被告席上的影像资料将不会公开。这种低调处理或许是为了避免刺激支持者,但也引发外界猜测。
4月14日,尹锡悦乘车进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
此前,尹锡悦的法律团队已在预审阶段全盘否认指控,因此,这次在开庭陈述中,尹锡悦用了整整82分钟逐一反驳检方指控。他为自己辩解:“自己的戒严全过程未发生任何暴力行为,而且服从了国会的命令。将该事件认定为内乱,缺乏法理依据,发布紧急戒严令的目的是向民众传达和平稳定的信息。”
陆军首都防卫司令部第1警卫团团长赵成贤曾在弹劾审判中作证称,时任首都防卫司令官李镇雨曾下令“进入国会内部将议员带出”,这一证词被视为指控尹锡悦试图动用军队镇压国会的重要依据。特种作战司令部第1特战大队大队长金炯基则被指控从特种作战旅旅长李相贤处接到类似命令。
尹锡悦被指控的核心罪名是“内乱罪”,即作为“主谋”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戒严危机”中企图动用军队干预国会运作。若罪名成立,根据韩国《刑法》第87条,他将面临最低10年有期徒刑,最高可至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这一罪名在韩国现代史上极为罕见,上一次类似案件还要追溯到全斗焕、卢泰愚时期的“军事叛乱”审判。不过,与全斗焕案不同,尹锡悦案的关键争议在于其行为是否构成“武力颠覆宪法秩序”——检方主张他试图以军队压制国会,而辩护方则可能辩称其决策属于“紧急状态下的合法职权行使”。
4月11日,在首尔汉南洞的总统官邸,尹锡悦乘车返回私宅途中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此案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审判地点选在了首尔法院综合大厦417号大法庭。这里是韩国历史上多位前总统受审的“标志性场所”,全斗焕、卢泰愚、李明博、朴槿惠均在此接受判决。如今尹锡悦步入同一法庭,不仅延续了韩国总统“青瓦台魔咒”的悲剧循环,也折射出韩国政治中权力监督机制的某种困境——为何每任总统卸任后几乎都难逃司法追责?是制度设计缺陷,还是政治报复的惯性?
尹锡悦的命运不仅关乎个人,更将影响韩国政治格局。他的支持者认为此案是在野党对保守派的“政治清算”,而反对者则坚称这是“法治的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判有罪,尹锡悦仍可能通过上诉拖延最终判决数年。历史经验表明,韩国总统的司法结局往往与后续执政者的立场密切相关——李明博被判17年有期徒刑后被尹锡悦获赦,朴槿惠则在文在寅任内获特赦。
4月11日,在首尔汉南洞的总统官邸前,尹锡悦在乘车返回私宅前向支持者打招呼
这场审判的深层意义或许在于,它再次暴露了韩国宪政体制的结构性矛盾:总统权力过大却缺乏制衡,卸任后极易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内乱罪”这类重罪指控,本质上是对“何为合法行使总统紧急权”的边界探讨。尹锡悦案可能成为韩国司法史上又一个模糊地带的判例——究竟是在惩罚“叛乱者”,还是在警告未来的执政者?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
文案丨庐山烟雨
编辑丨浙江潮
图片丨源于网络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