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7号那天,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了第五次大会。会上大家投票选出了新的国务院总理,结果朱镕基当选了。
3月19号,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记者见面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的新闻大厅里召开。那天,有超过600名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记者挤满了现场。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还有四位副总理,会在这儿跟记者们碰头,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在这次记者见面会上,朱镕基讲了一段后来特别出名的话。他说道:“这次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给了我很大的责任,我感觉压力山大,真怕做不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不过,无论前路是困难重重还是危险万分,我都会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尽心尽力,直到最后一刻。”
巧了,2001年3月15号那天,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有人问朱镕基退休后打算干啥。他回答说:“说到啥时候退休,退了休干啥,其实我在1998年就说过了,我会一直往前冲,啥也不顾,拼尽全力,到死方休。到现在我还是这想法,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气,我就要为老百姓拼尽全力,到死为止。”
从两场记者会上,朱镕基的回答都能感受到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就算他离职好多年了,但只要新闻里提到他,或者在视频平台上看到他以前的片段,大家就会疯狂点赞,网友们对他都是满满的尊敬。留言里都是夸他是“咱们的好总理”、“为人正派,不贪不占”、“好总理,心里装着人民和国家!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样的好话。
这种情况的发生绝非巧合,那些杰出的政治人物,即使离职也不会被人遗忘。他们秉持着为人民着想、为百姓办实事的宗旨;他们说到做到、行事坦荡、勇于负责的政治作风;还有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坚守信念、忠诚于人民的品质,这些都会被老百姓长久地记在心里。
朱镕基总理,那绝对是老百姓心里永远不会忘的人。这从他刚到上海当市长那会儿,大家就能看出来。记得那是1988年2月6日一大早,朱镕基从北京赶到上海,他从国家经委副主任的位置上调到了上海市长这个新岗位。
那天下午,朱镕基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自己就直接奔上海财政局去了。他和局长面对面坐下来,一块儿翻起了上海的财政账目。那时候,要看一个地方经济咋样,财政收入可是最关键的指标。朱镕基对账之后,脸一下子就拉长了……
那么,朱镕基在账本里到底瞅见了啥,气成这样?这事儿得从上海那时候的难关讲起。上海啊,在20世纪初那会儿,是亚洲最热闹的大城市,还是个特别有活力的国际都市,金融贸易的中心,比东京、香港都强不少。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头几年,上海可真是栽了大跟头,就连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儿,它也没被选成经济特区。那时候流行一句话,说上海就像“老黄牛拖大车”,跟广州、深圳一比,简直没法看。资料显示,从1980年到1983年这几年里,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就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上海碰到了难处,邓小平和其他党和国家的大领导都很牵挂。1984年春天,邓小平在看过深圳、珠海、厦门这些经济特区后,特意拐到上海来看看。就拿深圳来说吧,那发展得快得惊人,成绩大得很。
根据记录,到了1983年,深圳已经跟外国商家达成了两千五百多个经济合作的项目,交易金额高达18亿美元。要是跟1978年比起来,那变化可大了。1983年,深圳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11倍,总的财政收入也比设特区前多了十多倍,外汇收入也涨了两倍。还有啊,基本建设的投资更是不得了,比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上20倍呢。
在深圳考察那会儿,邓小平拿起笔来,寥寥几笔就给特区设立的争议画上了句号。他写下:“瞧瞧深圳的发展,还有他们的经验,都说明咱们搞经济特区的路子没走错。”跟广州、深圳那股子蓬勃劲儿比起来,当时的上海就没让邓小平太眼前一亮。就连以前上海人挺自豪的城市建设,那时候也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了。
邓小平直接了当地讲:“上海这变化,太小了!这几年,我每年都来,可每次看都差不多。能不能加把劲儿,让我下次再来时,感觉大不一样?”他特别看重上海,从80年代初期开始,就总说上海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港口优势,当好这个中心大城市。
1985年2月8号,国务院转发了一份关于上海经济发展策略的汇报大纲,里头强调了上海这个地方的重大意义。
上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里特别重要。这里是我国顶尖的工业基地,还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港口、商贸中心、科技中心,外加关键的金融和信息枢纽。自打解放以后,上海在很多领域都为推动全国经济使劲儿,贡献巨大。现在新的时代来了,上海得走转型升级的新道路,好好利用它作为中心城市的各种优势,努力成为全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时的领头羊。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朱镕基挑起了大梁。1987年12月22日,他接过了上海市委副书记的担子,还被看作是上海市市长的热门人选。这可是个大考验,所以他一到上海,立马就去财政局看了看财政收入咋样。
那时候的上海,作为一个急需改变的工业大城市,没法再像计划经济时那样轻松拿到便宜的原材料了,得自己去市场上找,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就噌噌往上涨,财政情况也跟着变差了。朱镕基在翻账本的时候看到,1985年到1987年这几年,上海的年财政收入从181亿降到了165亿。
这财政收入,连200亿都不到,还得大头交给中央,结果呢,城市建设资金短缺得厉害,上海的基础设施就显得老旧又落后。再说说人口,那时候上海已经有1200万人了,人口一多,交通、住房、环境这些问题就更突出了,物价也跟着往上涨,副食品供应也变得紧张起来。
在去上海之前,朱镕基特意找了几位同志了解情况。他们跟他说,想把工作干好,关键是要鼓舞大家的士气,得让老百姓心里有底。一旦大家对你有信心了,觉得你能带着他们摆脱难关,乐意跟你一起干,那后面的事情就顺畅多了。
为啥非得提信心呢?还不是因为上海之前碰上的那一大堆麻烦事儿。以后啊,只要是了解过上海那段日子的人,肯定都会说:“朱镕基在上海当领导那会儿,上海作为咱们国家头号的工业大城市,遇到的难关和挑战,那叫一个又大又难缠。”
其实,在朱镕基被中央调到上海工作之前,上海那边出了两档子大事,把党中央和全国老百姓都给惊着了:
第一件事,说说上海陆家嘴轮渡站的那次踩踏事件。1987年12月10日一大早,黄浦江上起了大雾,雾大到江面啥都看不清,只能看个大概三十米远。按规矩,这种雾天船都不能开。可偏偏这时候是大家上班最忙的时候,再加上上海那交通,真的是一言难尽。
以前啊,浦东和浦西之间还没建大桥、隧道,也没有轨道交通,人们要往返这两边,就只能靠上海市轮渡公司。记得有一天早上大概9点,好多市民因为怕上班迟到,结果挤来挤去发生了大乱子,最后统计下来,有66个人不幸去世了,2个人受了重伤,还有20多个人受了点轻伤。
第二件事,就是甲肝大流行。1988年春天,上海猛地遭遇甲型肝炎的大爆发,差不多有30万人中招。那时候,市里的传染病医院人满为患,连停车的地方和洗澡间都塞满了病人。这事儿碰巧赶在朱镕基马上就要当上海市长的时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朱镕基的老婆劳安那时候就说:“上海甲肝倒是没把人病死,倒是快把新市长给忙死了。”
朱镕基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他说:“我就像坐在个火山口上,哪天火山喷了我都不知道。”因此,朱镕基一到上海,立马就跑到了财政局。他后来提起这事时说:“要是不会管钱,这市长可真没法干。首要任务就是把财政状况搞个一清二楚。”
那时候有个小情况,中央起初给朱镕基定的职位是“市委副书记”,但他到上海实际上是来当市长的。因为市长得经过上海人大会议认可,所以通常会先有个几个月的“代理”阶段。不过,朱镕基到上海后,就直接上任市长,没有“代理”那一说。
这时候,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朱镕基跟着上海的代表团一起过去参会。有记者逮住机会问朱镕基:“听说你要当上海市的副市长,这事儿是真的吗?”朱镕基立马回应道:“我得跟你说清楚,国务院派我去上海,是让我当市长,可不是副市长。”
朱镕基一开口,立马就炸了锅,大家伙儿都被他那实话实说、直截了当的劲儿给打动了。到了1988年4月25号那天,上海市第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四回全体大会选出了市里的头头脑脑,其中朱镕基就被选为了上海市的市长。
前一天上午,上海展览馆二楼的电影大礼堂里,挤满了800多名人大代表,场面热闹非凡。这次,大家迎来了朱镕基的首次公开露面。他实实在在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聊到自己的家庭背景时,真情流露,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触动。
那天,朱镕基穿了件驼色西装,脖子上还挂着条红黑条纹的领带。他一上台,张口就来了一句:“我就像个害羞的丑媳妇,不敢见公婆,但丑媳妇总得有见天日的时候嘛。”朱镕基这话一出,立马把在场的大家都逗笑了,掌声也跟着响了起来。
朱镕基那次讲话,本来限定15分钟,结果他一口气说了个多小时,这事儿后来传得可广了。讲话时,他一点不含糊,没提自己的长处,反倒是特别实在地说了自己的短处,让人听着心里头暖暖的,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那要怎么才能摆脱眼下的难处呢?朱镕基给出了个办法,就是“大开大合”。他让上海的干部们都得有国际视野,使劲儿把外资引进来,还有,咱们生产的东西也得大量往国际市场上送,说到底,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那时候上海的投资氛围真的挺差。朱镕基一当上上海市长,就天天往基层跑,实地看情况。他在好多次会议上都直截了当地说了上海基础设施的问题,讲:“上海现在这环境,脏乱差得太不像话了。走在街上,垃圾到处都是。”
上海那边,环境条件不太好不说,外资要想来投资,那更是头疼,得来回折腾好多个单位,盖一堆章子。后来有件事传到了朱镕基耳朵里,他火大了。说的是上海有家合资企业,为了项目审批,得盖上126个章子,整个流程走了15个月,还得跟14个部门、19个办公室打交道。
朱镕基打定主意要扭转这局面,他召集会议商量,挑选了一批年轻有为、积极上进的干部,专门组建了上海市外资投资工作小组。他们定了个规矩,只要是投资额度在500万到3000万美元之间的合资项目,全部都由这个小组“一站式服务,一个章子搞定”。
朱镕基在上海当领导那会儿,他最操心的就是老百姓吃饭的“菜篮子”、出行交通和住房问题,这些都是他经常提及的民生关键点。他老说,得做实在事、讲真心话,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最前头。还有啊,说到解决上海经济和民生上的难题,朱镕基觉得关键就在于开发浦东,他认定那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地。
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每个春节都选择在上海过。而在头四年,也就是1988年到1991年,朱镕基负责接待了他四次。在这四年春节里,邓小平亲眼目睹了上海发生的种种变化。他还多次找机会听朱镕基聊聊上海经济发展的那些事儿,就这样,他也逐渐对朱镕基的为人和处事方式有了深入了解。
1990年春节那天,朱镕基特意跑到邓小平家去拜年。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浦东开发上。原来上海那边早就有开发浦东的想法,也递给了中央,但一直没有被正式讨论。邓小平就对朱镕基说:“别怕,赶紧上报!”
春节过后,邓小平要回北京了,朱镕基专门去给他送行。在车上,邓小平对朱镕基说:“我一直都认为,人得有点闯劲。这十年来,我到处都在说,咱们国家得开放,得勇敢点,别怕这怕那的,其实没啥大不了的。所以啊,对于你们浦东的开发,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根据记录,朱镕基从1987年年底一直到1991年4月去北京工作前,他在上海待了有大约三年半。可以说,朱镕基在上海那会儿,搞浦东开发真的展现了他的改革魄力。实际上,浦东的开发不光对上海影响大,对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局面影响都很大,意义特别大。
现在的朱镕基已经不当总理好多年了,但他的个人魅力,还有当总理时给国家和老百姓办的那些事儿,还是让大家特别他。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早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了。廉洁奉公,清清白白,朱镕基永远是咱中国人民心里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