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那个诛九族的惩罚,你觉得天子会不偏不倚地执行吧。
皇上说了:九族就是九族,不是八族,除恶得除干净,一个不留,全都得铲掉,就算天大的面子也不行,谁求情都不好使。我倒要瞅瞅,这背后到底有啥猫腻。
大臣:皇上,那个某某的丈人,是您的五阿哥。
皇上发话了:该杀的,一个也别放过,坚决杀掉!
大臣:皇上,说起来,某某那家伙的舅舅,其实就是您的……
皇上:……刽子手,领我到午门去砍头!
……事情是这样的,咱们得聊聊那个话题。原本的情况挺复杂的,但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核心的东西得搞清楚。你别看现在说得简单,其实背后的逻辑挺深奥的。不过,我就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说明白。那段日子里,大家都挺忙的,各有各的事儿要处理。但不管怎样,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得把任务漂亮地完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说实话,那时候的氛围真的挺好的,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但咱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一个个地去攻克。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心里都别提多高兴了,感觉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就这样,咱们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反正,就是觉得自己做得挺棒的,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总的来说,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咱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学到了不少东西,更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也增强了不少。这些经历,都将成为咱们宝贵的财富,陪伴咱们继续前行。
其实,古代的诛九族刑罚,执行起来挺灵活的。就是说,诛九族这事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执行起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变通。毕竟,法律虽然严格,但执行时也得考虑各种因素。所以,诛九族虽然是个重刑,但在执行时还是有一定的机动性的。
明太祖对蓝玉不顺眼,就把他扔进大牢,还用了楦草这种残忍的刑罚,并且把这人皮拿到全国展览,但也有人说是五马分尸,这事儿还没个准儿。巧的是,蜀王的王妃是蓝玉的大闺女,这人皮在往成都送的路上就被拦下了,直接供在了王府里,一直到明朝末年才被烧掉。更绝的是,蓝玉的儿子还是蜀王的嫡长子,在四川过得逍遥自在,啥事儿没有。
李善长不小心惹恼了朱八八,结果连累了全家人。他的妻子是太祖的亲闺女朱镜静,因为这个关系,公主的丈夫只是被罢了官,还被限制了行动自由。而他们俩的两个儿子呢,倒是没受影响,继续当他们的官。
3、霍光把上官家满门抄斩,但上官皇后因为皇后的尊贵身份逃过了死刑。而且,霍家那位嫁到上官家的亲闺女,生活居然还挺滋润。
后来,霍光整个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霍皇后倒是侥幸逃过一死。说起来,霍家的女婿那可是辅政大官金日磾的后人。在霍家遭殃后,这家伙挺利索地就把离婚手续给办了,跟霍家彻底划清了界限。
其实,在古代时候,为了防止因一人犯错而牵连到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们被整个家族诛杀,《周礼》这本书早就给出了相关的道理和说法。
回避亲族:说的是皇帝自家的亲戚。避开老友:就是皇帝的铁哥们。不选名人:那些名声在外的人。不用才子:在某个领域特别有本事的。不挑功臣:曾经立下大功的。不提拔高官:官职在三品以上的。不重用实干家:那些脚踏实地干活的。不理前朝后裔:前朝皇室的后代。
上面提到的这八种人,要是摊上了官司,都得直接送到皇帝面前审判。别说地方了,就连刑部都插不上手,没资格管这事儿。
古往今来,就连像司马衷那样的憨直之人,也懂得要躲开“害了自己全家”的那种冲突。
古代的法律,其实就是凭感觉走。
淮南发生了三次大叛乱,曹魏的大官毌丘俭站出来对抗司马师,但最后没能成功,丢了性命。
按照法律规定:得把整个家族三代人都给处罚了。
儿子和孙女按照法律规定,算是三代以内的亲属。根据法律,这种情况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也就是说,得治罪。
如果事情没办好,那就要受到责罚。
其实,毌家娶的媳妇是荀家的姑娘,荀家和司马家那可是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而且啊,荀家还有个宝贝孙女,嫁给了司马家做孙媳妇呢。
荀家和司马家一直以来都结亲频繁,两家关系铁得很。就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那样。
你敢不敢去按照法律来尝试一下?或者说,你敢不敢真的动手试试?
因此,荀家迅速利用自家的家族网络,搞了个“荀家保命名单”,让毌家的那些子孙必须得好好活着。
到最后,还得去巴结廷尉,连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被列进了那份要照顾的名单里。
就算荀家不存在,司马家族里也还是有沾亲带故的人。比如说,司马昭他姐的一个同乡,嫁给了毌家做儿媳。另外还有一个,是张春华他弟弟的媳妇儿。按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可都得被砍头,这可怎么办呢?
没问题,马上就调整规定。
说实话,这份奏章真的挺有分量。女的一旦嫁了人,不管是夫家还是娘家那边有了啥岔子,都得跟着倒霉。很多时候,简直就是无妄之灾,莫名其妙就被推到了鬼门关前。
要是这事儿发生在别的时代,只要没那些乱七八糟的关系扯进来,司马家那灵活处理案件的做法,肯定能被人歌颂好久。说起来还有点追求男女平等的味儿。但可惜啊,这回他们手下留情,就是为了照顾自家的亲戚和老朋友。这样一来,这变法就显得太随意了,根本拿不上台面。
另外,诛九族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把罪犯的同伙给一锅端了。只要你不是那领头的大鱼,逃脱的手段可不少。已经结婚的,可以离婚;订了亲的,能悔婚;如果是亲儿子,还能过继给别人;要是儿子惹了事,干脆写份断绝关系的文书,划清界限。
说白了,就是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方孝孺那事儿,可是历史上头一遭,连带着学生和老师一起,整整诛了十族。结果呢?
办白事那天,他那些弟子们在灵堂前面哭得稀里哗啦的。你说这事儿让人多窝火?
人际关系背景。
只要背后有人撑腰,就连皇上的命令也能拒绝。
这次又轮到了司马家族。还是说的淮南那三次叛乱。这回主角换成了王凌。他搞的事情没成,结果凉州都督郭淮的媳妇儿正好是王凌的姑娘。所以郭淮就给司马懿写了封信,内容是:
说吧,我挺你灭掉王氏的决定,但我家小孩实在离不开他妈,我正琢磨着把这位夫人从京城接回凉州呢。
你瞧瞧,这年头哪儿来的什么完全太平的日子,我领着雍凉那帮骑兵一块儿来,也算合情合理吧?说起来,王凌那家伙闹事,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他闺女都嫁给我了,成了我媳妇儿,跟一个女人家能扯上啥关系呢?我真是琢磨不透,要不,干脆把我儿子也带过来算了?
宣王把这信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琢磨了一番后答复说:行吧,就如你所愿。你来把你的妻子接走,我就不再追究此事了。你继续好好当你的雍州刺史,用心对付姜维就行。
强大的君王身边也得有得力助手。碰到那些真正掌权的人,说什么要灭你满门,大多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其实,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有人提出要把多尔衮全家都给处置了。但顺治皇帝就是不肯。你想啊,要是真把多尔衮那个排行十四的兄弟全家都给灭了,那他这个排行第九的兄弟,多半也得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