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物】“笔杆子”阿况:笔耕不辍三十载!

楚天微风轻语 2025-03-18 05:20:26

三十载春秋,他从基层通讯员成长为综合办公室主任,以笔为犁,深耕文字沃土,被誉为“笔杆子阿况”。

常年伏案,黑发染霜,沙发为榻,甚至被误锁楼中彻夜饥寒,他却笑言:“键盘即战场,故事需被铭记。”

他深入工地,与工友同甘共苦,笔尖流淌《工地“暖男”》、《技术控张伟》等鲜活故事,让“工程蜂”文化声名远扬。曾因倦怠申请调岗,却在扛电缆、爬电杆中重拾初心:“平凡奉献,岂能无声?”

如今,年过半百,他仍以“白+黑”的节奏坚守,带领新人采风,传递电力人的担当。荣誉满桌,他淡然道:“若重来,仍执此笔。”键盘时代,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字,必扎根泥土,向上生长。

结缘文字, 深夜的孤灯与坚守

凌晨两点的湖北荆力电力集团公司办公大楼,一盏孤灯仍倔强地亮着。综合办公室主任况丹青蜷缩在沙发上,裹紧外套抵御寒意,手边是尚未完成的年度工作报告。这样的场景,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湖北荆力电力集团公司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荆州供电公司省管产业重要骨干施工企业。此时此刻,空荡荡的办公大楼内就这盏灯还孤独地亮着。

“笔杆子”与“阿况”,是大家对综合办公室主任况丹青的标配称呼。对文字的这份执着,始于30多年前。1993年,刚满20岁的况丹青进入电力系统,从此与公文、报道、企业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从基层通讯员到综合办公室主任,他笔耕不辍,累计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2000余篇,被同事亲切称为“笔杆子阿况”。然而,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常年熬夜让他浓密的黑发日渐稀疏,两鬓斑白;办公室的沙发成了他的“第二张床”;甚至因过度投入,他曾被误锁在办公楼内……

那天,阿况已连着几天加班加点撰写《工作报告》。由于办公室白天事务繁杂,只有等到大家都下班了,他才能安静下来开始动笔。万籁俱寂中,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不知不觉过了转钟时间。直到这时,他才隐隐感觉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他准备出去吃点东西暖暖身子,继续回办公室修改报告,不料办公大楼的大门已经被门房锁住。

公司守门房的是老两口,他不忍心把人家从热被窝里喊起来开门,于是又回到办公室,空着肚子在沙发上蜷缩了一宿,冷得瑟瑟发抖。类似这样被锁在办公室的情况,一年总要发生几次,几乎成为常态。

“文字工作看似轻巧,实则重若千钧。”况丹青坦言。一篇工作报告需反复推敲领导意图,一则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灵魂,而新闻稿件更要精准传递时代脉搏。他曾因长期伏案患上颈椎病,也曾因“审美疲劳”申请调岗,但最终发现:“我的战场始终在键盘上,在那些需要被记录的故事里。”

文字工作,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项常常要绞尽脑汁的脑力劳动,其艰辛的付出程度,绝不亚于体力劳动者。从20岁到50多岁的30多年光阴中,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像况丹青这样扎根基层,坚守在同一个岗位30年以上,这样的人虽也不乏存在,但在同一个岗位上,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从不间断,并不多见。不仅在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少有,在整个国网系统内也是鲜为少见。

一线淬炼,工地上的“另类工程蜂”

近年来,由于机构变革,况丹青先后在荆州输变电工程公司、荆力集团荆力招标分公司、荆力集团公司工作,但无论在哪个基层单位,他都与办公室有着不解之缘,在各个基层单位担任办公室主任的职责。

办公室是单位的工作枢纽,承担着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内外统筹及多方联络的关键任务,工作内容不仅错综复杂,而且每项事务都需精确无误。工作涉及到办文、办会,统筹协调,是一个需要极具综合能力的岗位。

2017年秋,荆州监东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开工。荒郊野外的工地上,一位肩扛相机、手拿笔记本的身影格外醒目——正是况丹青。为报道这一重点工程,他二十余次深入施工现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与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工友们调侃他:“阿况,你这拿笔杆子的文人,咋比我们还能吃苦?”他笑着回应:“笔杆子不沾泥土,写出的文章哪能有生命力?”

在监东输变电工程项目工地上,他捕捉到无数动人瞬间:技术员为优化方案彻夜争论,安全员“较真”到每一个螺丝钉,工地夫妻在工棚里互报平安……这些鲜活素材化作《龚锐:喜欢“纠筋”的安全员》、《工地“暖男”陈安元》等脍炙人口的报道,先后登上《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同事评价他的作品:“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冒着热气的‘工地干货’。”

一次采访中,项目经理张伟的“技术控”特质引起他的注意。为展现这位“80后”项目经理的匠心,况丹青连续一周蹲守工地,记录他推行“质量标准卡控表”、创新施工工艺的细节。最终,《不忘初心的“技术控”张伟》一文引发行业热议,文中的管理经验被多地借鉴。“阿况的笔像显微镜,总能照见平凡中的伟大。”张伟感慨道。

破茧重生,从“审美疲劳”到回归初心

2016年,况丹青遭遇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日复一日的公文写作让他心生倦意,“感觉自己成了码字机器”。他郑重向领导提出调岗申请,主动请缨去线路工区“体验生活”。

工地上,老师傅们对他既心疼又疑惑:“你这书生干粗活,不是大材小用?”他却不以为意,扛电缆、爬电杆,手上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三个月的“跨界”经历,让他重新理解了文字工作的意义。“在一线,我看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工程蜂’。他们的故事若无人记录,岂不成了无声的奉献?”他幡然醒悟,主动申请重返办公室。

回归后,他文风愈发凝练深邃。2018年公司“两会”召开前夕,他闭关三天撰写工作报告。为精准提炼年度成就,他翻阅上百份基层总结,电话核实每一个数据。最终,这份报告以“紧扣实际、干货满满”赢得满堂喝彩。领导感叹:“机关可以没有花瓶,但不能没有阿况这样的笔杆子!”

荆州输变电工程公司是荆州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该公司将企业文化命名为“工程蜂”,他们把每位员工比喻为辛勤劳动的蜜蜂,把公司比喻为蜂巢,这种蜂窝似的组织,极具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蜜蜂一样生活!工程人十分形似蜜蜂,不仅形似,更为神似。“工程蜂”这一企业文化品牌,也就是在他的不懈打造和传播之下,才使其文化内涵得以提升与成长。

薪火相传,鬓染霜华终不悔!

“新闻宣传没有捷径,唯‘勤’而已!”在公司培训课上,况丹青毫无保留地向年轻通讯员传授心得。他常告诫后辈:“脚上沾泥土,笔下才有温度。”

为培养新人,他带头组建“采风小队”,带领公司的年轻人深入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工地,手把手教他们捕捉细节、提炼主题。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基层故事登上媒体:从“螃蟹理论”创新者陶陈,到“慢工出细活”的“赵快手”,再到用技术破解难题的“匠人”张伟……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通过他的笔触,变得鲜活立体。更令他自豪的是,这些报道让社会看到了电力行业的社会担当:小康用电示范县建设、脱贫攻坚保供电、绿色能源转型……

“文字不仅是记录,更是桥梁,连接企业与百姓的心。”他说。

一提起撰写公文、上报材料,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感到头疼,甚至大摇其头。阿况总是抱着敬畏之心对待工作,领导当天安排个任务,他绝不会拖过夜,否则就会寝食不安。正是对工作的这份执着,耗去他不少的心血,一头浓密的黑发日渐稀疏。年轻时,阿况文质彬彬,风流倜傥,令人称羡。近年来,由于时常的熬夜思考,撰写公文材料,他的头发掉得十分厉害,一头浓密的黑发日渐稀巯。阿况是一个十分注重外表仪容的人,两鬓生出的白发与日渐稀疏的发顶,常常令他暗自神伤。

如今,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况丹青,依旧保持着“白+黑”“5+2”的工作节奏。办公桌上,一摞摞荣誉证书并排摆放,无声诉说着他的付出与牺牲。有人问他是否后悔选择这份清苦的职业,他摇头笑道:“若重来一次,我还会握紧这支笔。”

30年风雨兼程,他从青涩通讯员成长为行业“顶梁柱”,用文字铭刻电网发展的壮阔历程,用匠心传递普通劳动者的光芒。正如他笔下所写:“每一座铁塔的矗立,都是责任与热爱的交响;每一篇文字的诞生,皆是初心与岁月的对话。”

在键盘取代钢笔、流量冲击深度的今天,况丹青仍坚守着“笨功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笔杆子,从不在纸上漂浮,而是扎根泥土,向上生长。(文/ 裘宇晟)

0 阅读:0

楚天微风轻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