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涛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揭示了南极冰盖冰下融水的释放和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发现为我们预测未来南极冰盖可能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末次冰消期(约1.8万年至1.1万年前),南极冰盖曾经历了几次快速的退缩过程。这些退缩事件与冰下融水排放导致的冰盖失稳有密切关系。随着压力增加和温度升高,冰盖深部的固态冰转化为液态融水,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冰下湖泊。当冰盖不稳定时,这些冰下湖泊中的融水流动性增强,大量排放的可能性增大,反过来又会影响冰盖的稳定性,导致冰架崩塌速度加快。
然而,现有的观测手段无法直接记录冰盖底部融水的释放过程,学界对冰下融水的释放和冰盖退缩之间的联系缺乏可靠认识。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李涛与合作伙伴采用了海水铀同位素记录法。他们通过测量南大洋德雷克海峡的深海珊瑚样品的年龄和铀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南大洋海水铀同位素演化记录。
数据显示,过去1.54万年到1.4万年之间,部分深海珊瑚样品的铀同位素组成明显升高。南极冰盖冰下融水释放是导致该时期南大洋海水铀同位素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一异常与冰筏碎屑通量的极高值、融水脉冲事件1A和全球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冰下融水释放和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之间的直接联系。
“冰盖退缩带来的融水不仅会导致海平面升高,还会影响海气交换,改变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碳循环有明显影响。”李涛表示,随着未来绕极深水温度的进一步增加,冰盖底部融水释放可能加快,进而引起南极冰盖的崩解和海平面快速上升。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南极冰盖变化的神秘面纱,也提醒我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南极冰盖底部融水释放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同时,科学家们也将继续监测南极冰盖的变化情况,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这一研究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南极冰盖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我们有望在未来揭开更多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