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合作成功获得了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分布图,这一成果为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这项研究结合了中国嫦娥五号、美国Apollo、苏联Luna样品数据,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了月球光学遥感影像光谱特征与月球样品元素含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对月球表面主要元素含量进行了精确估计。
这项研究由吉林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冰岛大学等中外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知名学者也参与其中。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记录了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揭示月球的物质构成和矿物岩石学特征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月球表面元素的丰度图主要是基于美国Clementine遥感探测数据和Apollo样品的化学成分建立的,这些数据只揭示了30亿年前月球的演变情况,没有反映月球晚期活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吉林大学的研究团队结合中国嫦娥五号、美国Apollo、苏联Luna样品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了月球光学遥感影像光谱特征与月球样品元素含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对月球表面主要元素含量进行了精确估计。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估计的精度,还实现了对南北纬65°之间、分辨率为59米/像素的高分辨率月球表面化学成分分布图的获取。
杨晨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月球表面的化学特征,还为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此外,这一研究还根据最新计算的元素含量,标定了年轻月海玄武岩单元,为月球晚期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及未来月球采样返回提供了可靠数据。
这一研究成果的获得也标志着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国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球样品。分析显示,嫦娥五号样品具有前所未有的、20亿年的年轻火山活动证据和显著特征的物质组分。这一发现不仅为中国探月工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总之,吉林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合作成功获得了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分布图,这一成果为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这一研究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探月工程领域的实力和成就,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未来的探索中,人类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构成和演化历史,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