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张灵甫遗孀秘密回国,周恩来:没能争取到张灵甫,我有责任

大杰啊 2023-01-04 19:31:17

1973年,病中的周总理身体虚弱,却还是支撑着病躯向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下令:一定要设法找到王玉龄。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王玉龄成为除杨振宁先生之外唯一能自由出入中国的美籍华人。周恩来总理在病中特意安排时间,亲自接见这位已近知命之年的妇人。

因为,她是张灵甫的遗孀。而彼时距离张灵甫离世已经过去26年。

图|周恩来总理

王玉龄与张灵甫

王玉龄是张灵甫的最后一位夫人,张灵甫魂归黄土时,她才只有19岁。

王玉龄192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其父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其母亲罗希韫家中更是荣华富贵,家族荣耀,王玉龄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金枝玉叶,家中富甲一方,被誉为赫赫有名的“王百万”。

尤其是王玉龄的二伯王士健,是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与唐生智为同窗,何键主政湖南多年,王士健一直是湖南省禁烟督察处处长。当年何键抓捕杨开慧后,又意欲抓捕贺龙,王士健秘密给贺龙写信,要他不得来长沙,算是救了贺龙一命。

王家兄友弟恭,亲人和睦,王玉龄父亲王树南报考保定军校都是在征得伯父同意后才报考的。在这样的大家族成长,长辈对王玉龄的管教自然是严格的。

王玉龄5岁时父亲病逝,此后母亲就把家中所有的男佣辞退,从门房到厨师一应都是女性;母亲虽然为人和蔼,但对王玉龄管教十分严格,不许她乱出门,不许她看电影。

图|王玉龄

战乱纷争,局势动荡,王玉龄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长沙福湘女校等学校都读过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是领袖毛主席的母校。王玉龄在学校读到四年级,日寇入侵,王玉龄不得不跟随家人逃难。

已经读过一些书的王玉龄虽为女子,却满腔报国之志,15岁的她愤然告诉母亲,自己要当兵要前线去杀敌。

母亲问她:“你能干什么,打炮子吗?”王玉龄不会。母亲又问:“带兵吗?”王玉龄不会;母亲还问:“那你去干什么?”王玉龄信誓旦旦地回答:“可以给伤兵烧茶。”

当母亲问她:“你会烧茶吗?”王玉龄这才顿想起来,自己多年来在家中养尊处优,哪里会烧茶,更别提去照顾他人了。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一颗爱国之心却赫然显见。

她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敬重战场杀敌的将军,包括抗日名将张灵甫。

图|张灵甫

1945年抗战胜利后,17岁的王玉龄在读高中。下半年的一天,原国民党七十四军张处长的夫人与王玉龄相识已久,邀请她一同去烫头发,在理发店,王玉龄第一次见到时任七十四军中将军长战张灵甫。

这一年,张灵甫42岁。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抗击日寇而名冠全军,与王玉龄相识时,张灵甫孤身一人。

他之前曾有过婚姻。与邢凤英是父母包办婚姻,邢凤英是张灵甫邻村一个家境贫困的姑娘,张灵甫多年征战在外,与邢凤英的婚姻实属名存实亡。

吴海兰与张灵甫部队朋友的介绍下相识,二人婚后感情倒算深厚,结婚一年吴海兰为张灵甫育有一女,不过张灵甫生来个性内向,脾气暴躁,怒火起枪杀吴海兰,自己也因此被关进大牢。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这才下令释放张灵甫。

与王玉龄相见时,张灵甫身边正无佳人相伴。在张处长的撮合下,他也算是与王玉龄相亲见面,初次相见后,张灵甫就与王玉龄多次见面。

图|王玉龄与张灵甫

张灵甫与王玉龄年纪相差比较大,但王玉龄却不看重这些,在她看来,张灵甫既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后又在黄埔军校就读,抗日战争上又立下战功赫赫,军人风范,雄伟英姿,她心中当然敬佩。

张灵甫向王玉龄提出求婚后,王玉龄选择点头答应,但一向对她管教严厉的母亲并不同意,母亲忧虑的是若是女儿嫁给张灵甫,将来恐要忍受分离之苦。

但王玉龄还是选择违背母亲的意思,在伯父母的支持下应下这门婚事,如此一来,母亲也不得不点头,对于二人婚事,母亲只提出一个条件:必须由省政府主席做介绍。

1945年秋,湖南省主席程潜出面作为他们的介绍人,17岁的王玉龄与张灵甫结婚,他们在上海金门饭店举办婚礼,婚后夫妻二人住在南京。

图|王玉龄与张灵甫结婚时的合影

张灵甫从来不与王玉龄讲他在办公室、在军营,或者过往的战场经历,他不讲,王玉龄也不问,她只知道,张灵甫身上有很多伤病,譬如他的右腿膝盖上有当年与日寇作战留下的2颗子弹,所以他的右腿不能弯曲,这就是他生活上的一些习惯。

王玉龄与张灵甫在一起常常聊起读书的事情,张灵甫会给她讲唐诗、宋词、元曲,或许是年纪上的差别,张灵甫对夫人王玉龄无微不至,将其照料得很好,尤其是王玉龄不愿做的事情,张灵甫完全支持夫人。

王耀武是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OO军,换言之,王耀武是张灵甫的上司。王耀武到南京时,张灵甫的身边人都建议王玉龄也亲去迎接,但王玉龄不愿意去,认为自己和王耀武并不相交之谊,更有男女之别,她不愿意去,很多人都认为她不通情达理,反倒是丈夫张灵甫很支持她的决定,这让王玉龄感觉很安心。

许多年后回忆起张灵甫时,王玉龄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动脑筋, 跟他在一起,我就不用动脑筋, 他都能安排得很好。”

王玉龄与张灵甫结婚的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张道宇便出生了。原本一家三口过着幸福平凡的日子,倒也安乐,但蒋介石偏要挑起内战的野心彻底改变了王玉龄的婚姻生活。

图|王玉龄与张灵甫

张灵甫战死后

1946年,国民党第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第七十四师,张灵甫任师长。张灵甫奉命率部开赴苏北地区,与王玉龄结婚两年,临行前,他交给王玉龄一把小手枪,并叮嘱道:“此去前线, 生死难料。我若失败战死, 你就用这把枪自杀!”

张灵甫一语成谶。1947年在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奋勇向前的攻势下,张灵甫最终在孟良崮丧命。

当华野主力许世友部队攻上孟良崮,整编第七十四师已是弹尽粮绝之境,张灵甫彻底陷入绝望,他提笔写下一封绝命书:

“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绝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亲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张灵甫绝笔”

张灵甫将这封绝命书交给身边参谋,拜托他转交给王玉龄,随后举起手枪,饮弹而亡。当死讯传来,王玉龄泪流满面,哀叹不已。

图|张灵甫的绝命书

张灵甫身死时,王玉龄只有19岁,正是青春年华,年幼的儿子也才出生不久,甚至都没能来得及在父亲身旁长大。为了照料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王玉龄当然不能如张灵甫所交待的那样自戕,而是要坚强活下来。

张灵甫去世后,不到二十岁的王玉龄还是青春年华,娇媚可人,仍然不乏追求者,但王玉龄通通拒绝,她再也没有嫁人。

194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强烈攻势下,蒋氏王朝已是摇摇欲坠,许多南京国民政府官员的家眷开始忙着收拾行李,准备逃跑。

迫于形势,王玉龄虽不舍家乡,但不得不收拾东西,带着母亲、儿子,乘坐国民党总统府包的一艘巨轮,前往台湾生活。

图|王玉龄母子

原本优渥的身家已然所剩不多,王玉龄与家人靠着微薄的抚恤金生活。虽说张灵甫在国民党内部有所谓名望,但王玉龄一家人日子过得还是很苦,就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每年国民党还为张灵甫开追悼会,王玉龄被要求必须参加,她便不得不一次次地揭开自己刚要愈合的伤口,回忆那些惨痛的记忆。

宋美龄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约见、慰问战死将领的家属,并安排她们之后的生活,王玉龄与其他几位遗孀去宋美龄的府邸等了许久,最后不仅没有见到宋美龄,还得到一句“夫人身体不适,改日再来吧。”

王玉龄对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几乎已经不怀抱任何希望,相较而言,她更愿意将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她才年过二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她决定继续读书,设法找工作谋生。

图|王玉龄

在孙立人等人的帮助下,王玉龄在1953年前往美国,考入纽约大学财会专业。由于经济拮据,王玉龄就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在这件事上,王玉龄对已身死的张灵甫还是有几分感恩之心的。当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原本打算派张灵甫去做驻外大使,张灵甫不懂英文,就专门请了一位英语老师负责教授,王玉龄也因此掌握了不少英文,为她今日要在美国考学打下基础。

每天上午,她到一个进出口公司做工,负责接电话、写文件、带客户之类的工作,等吃过午饭后,她再去上课。学业压力也很重,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昔日家境优渥的金枝玉叶在那段艰苦的时期,每天脑子里就两件事:读书、做工。

母亲和儿子不在身边,她做工挣来的钱一部分留给自己花销,一部分就给母亲和儿子寄去,孩子年幼,她会给他买一些玩具,总之那段时期,王玉龄与家人们都过着很苦的日子。

王玉龄4年苦读后顺利毕业,先后在罗斯福医院、朴拉饭店工作,之后又在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工作,这一工作就是二十多年,而她的儿子张道宇之后也在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图|王玉龄(右)

王玉龄不许儿子张道宇读军校,她说:“当兵的命都不是自己的,我宁愿你去摆个地摊,过个简单的日子。”

不过张道宇长大后过得也不是摆地摊的生活,他迎娶了抗日将领方先觉的女儿,并做起了生意。

王玉龄在美国生活多年,一直很热心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帮助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因此她在纽约的华人社交圈颇有声望,前半生受了许多苦头,王玉龄的晚年倒也算和乐,藏在心里的一桩心愿是思念家乡故土。

图|王玉龄母子

王玉龄晚年重归故土

1973年,王玉龄45岁,周恩来总理得知她的消息,几度邀请她回来,王玉龄心中也想回来,她说:“我很想回来,当年南京的那座房子,我先生画图纸,我照着他的图纸布置,种花养草,我在那生活了好几年......”

但她也有自己的顾虑,张灵甫身份特殊,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回去,心中犹豫。但周总理没有放弃,特意命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设法找到王玉龄,邀请她回到北京访问、观光,黄华亲笔致信王玉龄,表达对她的真挚邀请,这才打消王玉龄心头顾虑。

图|周恩来总理

1973年秋,阔别故土25年之久的王玉龄辗转抵达北京,病中的周总理特意抽出时间来,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王玉龄,亲切地与之交谈。

周总理热情真挚地欢迎她的到来,在王玉龄面前,周总理言辞恳切地表示:“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

真挚之言让王玉龄心中感慨,想想昔日宋美龄的冷漠对待,实在千差万别。接见王玉龄之后,周总理保护安排她到几个城市参观,让她亲身体验新中国的全新风貌。

图|邓颖超与王玉龄

自这一年起,王玉龄每年都回到北京访问,遗憾的是,在受邀见到周总理的3年后,周总理与世长辞,王玉龄闻知噩耗,心中悲痛难言。

回忆起周总理的好,她说:“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我和家人一直很关心。”对于共产党领导人不计前嫌,善待张灵甫亲属的举动,王玉龄深感于心。

1976年夏天,周总理逝世几个月后, 王玉龄再度前往北京,与周总理夫人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面,两位长者把话家常、谈心,气氛十分融洽。

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王玉龄应邓颖超之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盛典,邓颖超大家年迈,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但王玉龄还是在她的身旁,一同参加盛典,感受这举国欢庆的时刻。

图|王玉龄与邓颖超在一起

王玉龄上海安度晚年,享受着祖国建设下的美好生活。她回过家乡湖南,去过张灵甫身死的孟良崮,在第七十四师指挥部最后所在地,王玉龄深情表示:“未能与将军共患难,感到无限的愧疚......”

2003年她在上海浦东玫瑰墓园为丈夫张灵甫设下一座衣冠冢,墓碑上写着她想告诉张灵甫的话:

“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

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短短两年的婚姻,却让她用一生的时间去纪念。即使儿子张道宇,也不免为母亲几十年孤单守候而哀叹,张道宇受访时表示:“她的想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世界变化这么快,谁还会为谁等?”

王玉龄的晚年平凡和乐,儿子张道宇一家幸福和睦,母亲罗希韫当年虽反对她的婚事,但几十年来,母亲一直陪伴她在她身边,她去哪儿,母亲便在哪儿,罗希韫晚年回到湖南长沙,王玉龄一直陪伴她直到离世,罗希韫一生也算寿终正寝。

图|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在原国民党军七十四师指挥部最后所在地留影

2021年,王玉龄在上海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从19岁丈夫身死,她一个人度过了近70年的生活,从未改嫁,可敬可叹!

文强先生为其赠诗有言:

“历尽风霜志不磨,

崎岖道上令人歌,

梅花雪海香犹列,

孝女心田若大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