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的性格不一样,那在人生路上的结局也就不同。岳飞满心都是国家,对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一窍不通,结果被人害死了。
诸葛亮和周瑜都很聪明有智谋,可诸葛亮成了最后的赢家,周瑜,就因为心眼小,最后气得吐血死了。
毛主席身边曾有个秘书叫田家英。那时候好多人都夸田家英,哪怕过了好多年,一回忆起他,都会觉得他有股书生气。
逄先知写了《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就借着这个机会来缅怀田家英。
逄先知是胶州人,1950年就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了,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他肯定也是知道一些情况的。
把全文读完后,就能发觉逄先知笔下的田家英是有弱点和缺点的。逄先知说,田家英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特别容易骄傲;而处于逆境时,又非常颓丧。
逄先知觉得田家英的性格挺脆弱的,根本受不了挫折,连韧性都缺乏。就是这样的性格,才使得田家英有了别样的生活。
在当时那种情况,如果田家英有百折不挠的性子,肯定能等到苦尽甘来的时候,可就那么一点儿挫折他就承受不住了。
毛主席身边的人,他们多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战场上都可能出现战略分析失误,更别说在工作里还会粗心大意。
田家英要是性格更坚韧点儿,说不定就能迎来自己的光明了。逄先知提起田家英的时候满是惋惜,这就是原因。
田家英性格上是存在一定弱点的,不过在逄先知的描述里,田家英有不少优点。
田家英可是毛主席的秘书,有这样的身份,谁不得骄傲。但田家英从不耍大牌,特别的和蔼可亲。
田家英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好多同事都对他一致好评。田家英这人做事可细心了,工作起来也特别严谨。
田家英心里是有大局观的。他做毛主席的秘书,这时候哪怕说几句别人的坏话,毛主席肯定就会留意到的。
田家英这人,从来就没干过以权谋私的事儿,也从不说任何领导人的坏话。哪怕是在1963年写检查报告的时候,他也没说过其他人的坏话。
田家英不一样,他把所有的错都往自己身上揽。而且,田家英一直都在努力维护党内的团结,做任何事都是以大局为重的。
在工作当中,田家英那可是相当认真,从来不会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给毛主席提建议,他每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行动的。
逄先知写田家英的时候提到,田家英虽然有错误和缺点,但优点也不少,逄先知还特别称赞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
田家英从1948年起就开始担任毛主席的秘书,那时他才26岁,这一干就干了18年。
1950年,逄先知被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在那时,他第一次见到了田家英。逄先知当时心里就清楚,以后自己就得在田家英手底下干活了。
田家英这人特别亲和,没一会儿就和逄先知混得很熟了,两人感情也挺好的。然后,田家英就跟逄先知聊起自己刚开始工作那时候的事儿了。
田家英最初可不是就在毛主席那儿工作的,他是被人推荐来的,推荐他的人就是胡乔木。
胡乔木特别看好田家英,胡乔木还专门去找田家英,想让田家英加入编撰语文书的项目。
后来,这个课本大家都说好,这就说明内容挺不错的。胡乔木发现田家英很有才华,然后经胡乔木推荐,田家英就到毛主席身边做秘书去了。
田家英透露过,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对他兴趣不大。那时毛主席问田家英,来自己身边工作有啥想法,田家英就答了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毛主席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但毛主席也想瞧瞧田家英的本事,就直接让田家英起草一份电报。
对田家英来说,这就好比一场当堂考试,田家英紧张得很,要知道,这次可绝不能出一点差错。
田家英那可是有真本事的人。不过,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他心里可害怕了,就担心出一丁点儿错让毛主席不高兴。
后来,毛主席安排田家英去东北的城市搞调查。可毛主席没具体说要调查啥,这可把田家英弄得一头雾水。田家英多次请示之后,毛主席才告诉田家英,让他多去看看民情,看看工厂的情况,而且还得回来做汇报。
田家英心里清楚,这一回,毛主席又给他出考题了。当秘书可不能光围着毛主席转,得实实在在走到老百姓身边去。
不过,毛主席对田家英那是相当了解的。毛主席最初知道田家英这个人,是在延安的时候。
毛主席觉得田家英写得特别棒。后来,田家英正在给机关干部讲古文,这时候毛主席恰好路过,听到了声音。毛主席就走到窗外,听田家英讲课去了。
毛主席可能都没想到,自己以前赏识的人,最后能到自己身边做秘书。但是,赏识是一回事,秘书这工作,最关键的还是得看工作能力和效率。
田家英能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8年,这就说明毛主席对田家英可满意。
而这种满意不只是在工作方面,在两个人的感情方面也是如此。毛主席和田家英长时间接触、共事,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毛主席甚至还经常到田家英家里去谈话。
田家英说自己第一次去毛主席家的时候,那时候他紧张得不行。他平常可是很能喝酒的,千杯都不会醉,可没想到在毛主席家没喝多少就醉了。
不过现在的田家英不会再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田家英和毛主席之间可不只是简单的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了。
田家英和毛主席这两人都挺有知识文化的,所以,他俩谈论的话题慢慢就从工作延伸到政治、诗文还有生活方面。
毛主席和田家英那是互相影响着彼此。其他同事也都觉得,田家英一谈到政治和诗词,理解就特别深刻,很明显是受了毛主席的影响。
田家英可喜欢看书了,老是爱逛书店。毛主席对他这个习惯知道得可早了,有时候毛主席要找田家英,电话都直接打到书店去。
记得有一回田家英病了,毛主席当时就去探望他。田家英住的房子不大,卧室就在办公室里,面积大概有8平方米。
中南海的屋子,又潮又湿的,有时候还会有那种刺鼻的味儿。但就算是这样,毛主席可从来都没嫌弃过。
50年代前后,毛主席常常会找田家英聊聊工作或者别的事儿。田家英,就在这个小房子里一住就是9年之久。
在很多地方,田家英都能跟毛主席在一起,他也成了毛主席了解农村状况的好帮手。
田家英到农村了解情况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居然还有人不信他是谁,就连他想休息会儿的时候,看门大爷都直接把他给撵走了。
田家英,他从来都不发火,也不会难过。他,就一门心思去了解农村的真实状况。不管哪个地方出现饿死人这种事,他都清楚得很,哪怕是那些很细微的地方,田家英也都能给弄明白。
田家英刚到农村搞调查的时候,有时候想讨口饭吃,可大多数人都不信他,就给他碗稀饭,然后就把他撵走了。
田家英可没灰心,他接着去调查。见到群众的时候,他一直特别有礼貌,脸上总是带着笑去询问,从来都不会凶巴巴的。
多亏了田家英,毛主席才对农村的情况了解得特别透彻。田家英的名字也被大家传开了,私下里,人人都管田家英叫“田青天”。
有的地方还专门给田家英塑雕像,为啥?就因为有了田家英,农村的真实状况才能被反馈到毛主席那儿去。
田家英有啥本事,能让毛主席他们都受他很大影响?说实在的,田家英能力可不弱。
田家英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小时候一直在私塾念书。就算后来到药店当学徒了,他也还是一直没忘学习。
田家英在阅读和学习上一直都没松劲儿,就因为这样,他积累了好多知识。再后来,田家英还上报纸了,经常发表自己的文章。
田家英是他的笔名,他本名叫曾正昌。以前一直都用曾正昌这个名字,到了延安之后,才开始用田家英这个笔名。
田家英一开始只是自己学习,后来,他通过自学考进了学校去学习,在学校里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田家英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他踊跃投身到活动里,总是忙着救死扶伤。
1941年的时候,党中央打算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那时,毛主席是主任,他们就想着要选拔出人才。
田家英才19岁就被选中了,就从这个时候起,田家英开始在工作上和毛主席有接触了。
后来田家英老是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就使得毛主席对他的印象更深了。毛岸英从苏联回来后,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得不多,毛主席就一门心思地想找个老师。
最后思来想去,毛主席选定了田家英,之后田家英就当上了毛主席的秘书。毛主席和田家英,绕了好长一段路,但最终肯定是要在思想和工作上成为好朋友的。
不过一开始毛主席是想让陈伯达教毛岸英学习的。陈伯达是毛主席的秘书嘛,毛主席对他的能力可清楚得很。
陈伯达,其实也有一些小毛病。陈伯达能当上毛主席的秘书,那他在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方面肯定是相当厉害的。
陈伯达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不爱下功夫,也不爱自己动手写东西。所以,基本上好多该他写的东西,都是田家英帮忙写的。
而且陈伯达说的基本上都是福建官话,这样一来,在正式场合他讲话就特别困难,让他去教毛岸英,肯定是教不了的。
于是陈伯达就推荐起了田家英,毕竟田家英在陈伯达手底下干活,田家英有多大本事,陈伯达心里都有数。
田家英很快就接下了这份工作。毛岸英在苏联待了好多年,他不太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对中国文化也知道得不多。
田家英接了这份工作后,那可是特别尽心尽力。他把中国历史仔仔细细地梳理了一遍,然后一点一点地传授给毛岸英,还要求毛岸英得把中国文化和诗词都背下来。
田家英可不会因为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孩子,就在教学时手下留情。不过毛岸英特别努力,没几年就学到了好多知识。
在政治思想方面,毛主席对田家英有诸多影响之处,而田家英又对毛岸英的很多思想产生了影响。
田家英跟毛主席还有毛岸英的感情那可老好了,就像亲兄弟似的。毛岸英离开田家英之后,还经常跟田家英书信联系。
毛岸英思考问题的时候,想法和田家英是一样的。毛岸英跟田家英、于光远他们住一块的时候,可学到老多知识了。
田家英他们可都是知识分子。没事儿的时候,就经常凑一块儿聊诗词歌赋,谈古说今,毛岸英就在旁边跟着快速地学习。
毛岸英成长过程中,好多方面都得到了田家英的指导。田家英,也靠着自己的本事,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
他们俩亦师亦友。可惜,田家英在逆境里的时候特别颓丧,要是不这样,他肯定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