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方案的背后,是希特勒和德国军官团,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阿俊哥哥 2025-02-26 15:31:29

法国战役,号称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灰飞烟灭,德国一个月就击败了法、英、荷、比利时。然而在这之前,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仅仅拿出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黄色方案。该方案脱胎于施里芬伯爵的施里芬计划,并无创新之意,也无胜利可能。既然如此,陆军总参谋部为何拿出这样一个计划?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阴谋?

一.德军中的英法恐惧症

事实上,在了解黄色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德国陆军中弥漫的,对英法的恐惧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输给英法的经历,让德国军队对英法充满了畏惧心理。如果和英法爆发战争,这是德军所不愿意承受的。

事实上他们的恐惧不无道理,英法两国实力强大。

仅法国为例,现役可出动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就有两千辆,另外有1500辆状态尚好的FT17坦克

这就意味着仅仅法国自己就有三千多辆坦克。

同时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完成机械化的国家,其部队机械化程度高,可提供近千辆坦克。再加上盟国还有一千二百辆坦克正在生产,那么战争爆发时,盟国将有五千余辆坦克可供使用。

而反观德国,其部队此时并非机械化,当然吹得很厉害,但实际上是没有的。

事实上此时的德军,只有少部分部队是机械化,绝大部分都是骡马化,运载能力有限。而且就算只算坦克,德国坦克的数量也是不足够的,德国坦克仅有2700辆,这些还是要算上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这种凑数用的。

如果计算兵员的话就更为恐怖,

仅仅法国全面动员后,就拥有军队600万人,超过德国的540万人。如果英国全面动员的话,那么除去英国本土,英国尚可在其殖民地进行动员,届时盟国将在兵员上呈现压倒性优势。

德国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将无从抵抗盟国压倒性的军力优势。

最重要的是德国现在军队损耗巨大,大批坦克急需维修,许多卡车,装甲车也磨损剧烈,如果要完全修复,需要三个月。而且许多步兵师没有足够的武器,尽管德国兵工厂拼命生产,甚至都用上了缴获的波兰武器,但还是不够数。另外德国的弹药库存在波兰战役中消耗极大,现阶段德国也没有充足的弹药储备来支撑对英法的战役。

所以当希特勒要求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制定对英法的进攻方案时,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都快吓死了

在他们心里,进攻英法无异于自杀。他们火速赶往面见希特勒,向希特勒阐述他们对于进攻英法的悲观看法。

而希特勒听完勃然大怒,认为他们是被英法吓破了胆,他强调进攻英法是必然,而非选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再次强调他的命令是不可变更的,现在陆军总参谋部必须拿出一个作战方案来。

迫于希特勒的压力,布劳希奇和哈尔德没有选择,只能垂头丧气的离开了元首府。尽管他们服从命令,制定计划,但是他们内心对于希特勒的做法仍旧不以为然。但是希特勒的命令不可违抗,二人只能去制定进攻英法的方案,也就是黄色方案。

二.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作战计划

黄色方案起源于施里芬计划,要点和施里芬计划几乎相同。当时德国在西线部属有A、B、C三个集团军群。当时C集团军群与马奇诺防线对峙,这一段的部署没有任何争议。而对于A和B两个集团军群,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则先后拿出了两个版本的黄色方案。

黄色方案的第一个版本,计划在占据比利时之后,从比利时中部发起攻击,直击马奇诺防线,预计要死掉五十万德国官兵来突破马奇诺防线,迫使盟军退回索姆河

。这个方案无论怎么看都是自杀,硬攻马奇诺防线无异于将部队送入绝境,且不会有任何效果。该方案遭到了希特勒的驳回,很快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又拿出了第二个方案。

黄色方案的第二个版本,计划集中B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为主力,再加上临时组成的N集团军以及支队,从右翼发动进攻,对荷兰和比利时进行突袭,意图在于打出完美的右勾拳攻势。此时德军右翼攻势的总兵力为三十个步兵师、九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占去德国西线兵力的百分之四十。

但是这个计划则完全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这种已经用过一次的计划,如果拿到现在又来一次,英法必然已经有了准备。

事实上英法确实有所准备,他们已经将大量的部队顶在了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上,一旦德国展开进攻,英法联军将毫不犹豫的进入比利时境内,阻止德军进攻。而比利时则依据一战经验,修建了坚固的要塞,用以阻止德军。

如此不难想象,

如果按照黄色方案实施进攻,德军势必陷入绝境。部队的进攻锋芒会直接撞死在比利时的防线上,然后英法联军旋即杀到,德军将被迫在比利时与英法联军展开战斗。

这种战斗将变得血腥而漫长,德军无力对英法联军进行合围歼灭,反而要被英法联军以优势兵力碾碎在比利时境内。可以说,这份黄色方案,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实施。

事实上,这正是他们的目的,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来让希特勒知难而退,进而对英法妥协。两个老鬼处心积虑,为的就是避免和英法作战。

后人大多用二者有远虑,意识到战争必然失败,来为两个老鬼开脱。然而归根到底,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两个老鬼的做法,无非是因为德国军官团和希特勒的矛盾所引发的。

三.德国内部对希特勒的抵触

尽管希特勒在此阶段做事,一向素有远虑。但是他的这种远虑是以德国陆军参谋总部为首的军官团所不能理解的。希特勒担心,如果不能立刻击败英法,那么最终当英法聚集起全部力量时,他就必须做出退让,交出德国所占据的波兰土地,而这是德国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现在是对于德国最有利的时候,可以说是利好消息的集中井喷期。对外战争,德国取得了胜利。对内,德国士气高涨。外交上,德国已经和苏联签订了盟约,再无后顾之忧,并且可以从苏联获得生产原料。此时正是一个进攻的好机会。如果错失这个机会,那么德国将永无机会。

但在高傲的军官团眼中,希特勒这个下士出身的元首,做事完全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值一提。

一次波兰战役的胜利,根本不能作为挑战英法的基础。在他们的思维里,希特勒挑战英法做法无异于自杀,会将整个德国拖入地狱。

而军官团的一部分人,曾经有过一个可怕的想法——暗杀希特勒。

这个做法其实很无奈,因为德国陆军曾对希特勒宣誓忠诚,按照普鲁士军队的传统,忠诚是他们诸多品德和坚守中位列第一位的。一旦对希特勒表示忠诚,并且宣誓,那么这个誓言是不可打破的。想要通过合法手段将其赶下台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做法只能是暗杀,但这个做法仍旧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于会被德国人视为叛徒。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来的施陶芬贝格身上看出来,德国在战后很长时间,都将其视为叛国者。普遍认为他破坏了德国人的传统——忠于职守,这种看法直至今日都还有很多德国人这样看。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曾在1994年如此说道:“不要把那些1944年7月20日的人看做英雄,而应该把他们视为矛盾中的人去理解。”

甚至于施陶芬贝格自己在日记中都写过:

“做这件事的人需要明白,在德国历史上,他会被钉在叛徒的耻辱柱上。”

自然,敢于这样做的人是少数,但是在德国军官团内部确实有这样的一批人,而且更多的军官团成员认为。波兰战役并非希特勒的功劳,而是他们的功劳,没有他们的付出,德国不可能打赢。而现在希特勒要进攻英法,等于是自杀,他们并不同意。甚至于,德国陆军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密谋推翻希特勒,以期结束战争。

而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这么两个爱惜羽翼的人自然不会这样。但他们有自己的方式阻止希特勒。

那就是他们将拿出一个完全不靠谱的作战方案来搪塞希特勒,以确保进攻英法的方案无疾而终。这个方案,就是脱胎于施里芬计划的黄色方案。

结语

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两个老鬼处心积虑,想要破坏希特勒进攻英法的战略企图。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终究是让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万万没想到,曼施坦因这个反常规的人,竟然提出了镰刀闪击方案。最终他们也没能阻止对英法的战争,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这恐怕是他们所想不到的。

0 阅读:0

阿俊哥哥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