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后,有十几万兵力的东进兵团,哪里去了?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4-10 21:40:51

1948年9月12日北宁路的第一声枪响,正式打响了辽沈战役,在一开始,敌我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斗会成为国共双方在东北的最后一场争锋,从九月份一直到11月2日沈阳、营口的相继解放,52天内,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47.2万精锐部队,彻底解放东北全境。

只不过,在整个辽沈战役之中,国民党的东进兵团没有跟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一样被我军全部歼灭,如果东进兵团也被我军歼灭的话,那么我军在辽沈战役之中歼灭敌人总数就会超过五十万。

东进兵团在整个辽沈战役之中似乎并不是很起眼,可事实上,这个兵团人数也高达十几万人,曾经被蒋介石视为解开锦州之围的最后底牌。

那么这十几万人的兵团,在辽沈战役结束的时候去了哪里呢?

1947年底,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战略进攻,将战火推入国民党统治区,迫使对方转入全面防御。为迎接战略决战,部队普遍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新式‬整军‬,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提高战斗力的最高效‬办法,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诉说苦难,查阶级出身,查工作表现,查战斗意志,而‬这一过程极大提升了士气和凝聚力。

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于3月23日东渡黄河,4月抵达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会合。在这个占地不大的司令部里,毛泽东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强调政策策略与集中统一指挥的重要性。

毛泽东深知,团结大多数人和严格纪律是胜利的关键。

他对秘书说:

“办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大多数。”

从地理上来看,锦州地处北宁铁路线上,是连接关内与东北的咽喉,也是国民党东北守军的战略枢纽,攻下锦州,既能切断国民党军队的退路,又能打通东北野战军与关内的联系。

在战役前的准备,林彪指挥5个纵队及炮兵纵队,共约25万人,于10月9日发起锦州外围作战。

而‬外围作战耗费数日,国民党军依托工事顽强抵抗,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负责扫清城南据点,第二纵队攻打城西高地,炮兵纵队则集中火力压制敌方炮台。

至10月13日,外围守军被肃清,攻城之路彻底打开。

10月14日凌晨,总攻正式开始。炮兵集中火力轰击城墙,步兵冒着枪林弹雨突进。战士们扛着梯子攀登城头,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

经过31小时的激战,锦州守军全线崩溃,范汉杰被俘,国民党10万守军无一幸免。

而‬锦州的解放‬,直接动摇了国民党东北防线的根基。蒋介石对此早有预感。

蒋介石于9月30日飞抵北平,召见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商讨援锦之策。10月2日,他赶赴沈阳,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会面,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抽调7个师,与锦州、葫芦岛原有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共11个师,从锦西增援锦州。

东进‬兵团‬由‬侯镜如‬领导。

除此之外,蒋介石同时从沈阳抽出5个军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西进援锦。

国民党二十多个师‬东西夹击,情况是比较危急的,只不过,东北野战军早有应对。

1948年的10月10日,“东进兵团”出动,猛攻塔山要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奉命阻击,他们在塔山构筑工事,架设机枪阵地。

战斗昼夜不息,国民党军发起数十次冲击,解放军战士用刺刀和手榴弹迎敌,成功阻止东进兵团北上,东‬进‬兵团也因此才一直没能够进入主要战场。

这也是塔山阻击战在整个辽沈战役之中,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西进兵团”在彰武、新立屯一带遭遇第三纵队、第五纵队和第十纵队的阻击,进展迟缓,而‬这两场阻击战,为锦州攻坚争取了宝贵时间,确保了31小时内攻克全城。

解放锦州之后,国民党锦州失守的涟漪迅速扩散。

10月15日当天,蒋介石第三次飞往沈阳,召集卫立煌等人开会,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但‬东北野战军长期争取之下,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

他召集军官宣布放下武器,长春守军3万余人走出阵地,城市和平解放,紧接着,新七军军长李鸿于10月19日率部投诚,东北“剿总”司令郑洞国于10月21日率残部投降。

长春的和平解放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士气。锦州的陷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东北战场的连锁反应之门。

失去这一枢纽,国民党援军无法会合,长春守军失去依托,沈阳的卫立煌陷入孤立。

10月18日,蒋介石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飞赴沈阳,试图挽救东北败局。

他命令东进兵团继续北进,西进兵团南下夹击,企图收复锦州并掩护沈阳守军撤入关内。他还命令第九十二军南下抢占营口,控制海上撤退通道,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总撤退行动。

但是他们的动向第一时间被我军得知,中共中央军委获悉情报后,批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建议,放弃攻打锦西、葫芦岛,转而将廖耀湘西进兵团诱至新立屯、黑山地区围歼。

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在黑山、大虎山构筑防线,坚决阻击廖耀湘兵团。战士们在山头挖壕据守,连续5天浴血奋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与此同时,攻锦主力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炮兵纵队星夜回师,从两侧包围敌军。10月26日,主力完成合围,两天后全歼该兵团10万人,俘获司令官廖耀湘。这支兵团包含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其覆灭标志着国民党东北精锐的终结。

黑山战役后,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11月1日,他们分多路向沈阳、营口推进。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攻入沈阳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第三纵队则迅速占领营口港,切断国民党海上退路。11月2日,沈阳和营口相继解放,卫立煌乘飞机逃往关内,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随杜聿明从海上撤退。

辽沈战役至此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这场战役共歼敌47.2万人,其中锦州10万、黑山10万、长春起义和投诚3万余,其余在外围作战中损失。

东北的最终解放,也是扭转国共双方兵力‬的‬标志性战役,国民党总兵力降至290万,而人民解放军增至310万,首次在数量上超越对手。

锦州31小时的胜利,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波澜席卷整个东北,最终改变了全国的军事格局。

而在整个辽沈战役之中,一直想要北进的东进兵团始终都无法进入辽沈的正面战场,在战役结束之后,东进兵团似乎神秘的消失了。

实际上,东进兵团绝大部分都撤退了,撤退的方向就是回到关内,后来在华北地区被我军歼灭。

“东进兵团”主要包括以下部队:五十四军、六十二军、九十二军二十一师、三十九军、独立九十五师、暂编六十二师。

五十四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

1940年10月,属昆明行营第九集团军序列,军长黄维,驻文山枯水,辖十四师、五十师、一九八师,1945年5月,参加滇南抗战,后归陆军总司令部,驻贵州兴仁。抗战胜利后,归属第二方面军,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辖八师、三十六师、一九八师、一六九师。1946年6月由广州海运青岛,1947年编入第一兵团。

1948年1月调往东北,军长阙汉骞,辖八师、一九八师,先驻锦州,后移锦西,军部设在茨山。7月,将锦州铁路局警务处朱茂臻部改编为暂编五十七师,归该军建制。辽沈战役中,该军编入东进兵团增援锦州。10月10日至11日,八师进攻塔山,13日又向桥头堡方向发动进攻,但未能突破解放军阵地。战役结束后,该军从锦西逃回关内。

六十二军原为广东部队。

1937年7月,广东绥靖公署将十个整编师改编为五个军,六十二军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二师。1939年4月,归第十二集团军建制,辖一五二师、一五七师和独立第九旅。

1943年,六十二军参加长沙、衡阳会战。1944年4月,下‬辖一五一、一五八、一五七师。1945年7月,归第二方面军,在广州、海南等地接受日军投降,后改为整编第六十二师,调驻天津、唐山。1947年8月移驻北平,1948年9月恢复六十二军番号,驻冀东滦县,军长林伟,辖六十七师、一五一师、一五七师。

由于东北战事紧张,原计划由新五军北上增援,但新五军以刚改编、装备不足为由拒绝北上,华北“剿总”就‬调六十二军接防。10月9日,部队由塘沽乘船运往葫芦岛,参加进攻塔山战斗,主攻大白台山方向。23日,又派兵进攻锦西城北高地,但均告失败。11月9日撤回关内。

九十二军原为第十一战区部队。

1945年9月,该军由武汉空运至北平,驻顺义、密云、丰台等地。1947年初调驻唐山、天津地区。因东北兵力吃紧,军长侯镜如率二十一师支援东北,试图解朝阳之围,行至义县以西被阻,大部被歼。1948年,该师编入东进兵团,进攻塔山。10月11日下午抵达葫芦岛,为兵团预备队,基本未参与大规模战斗,战役后撤回关内。

三十九军原为青岛范汉杰部队,1948年6月在烟台成立,以第103师为基础扩编,军长王伯勋,副军长程鹏,辖第103师、147师,为支援锦州,该军编入东进兵团。

10月11日由烟台海运葫芦岛,因海上风大无法靠岸,在海面漂泊一夜,上岸时塔山战斗已进入尾声。辽沈战役后,于11月9日撤离葫芦岛转往上海,后归六兵团建制,驻蚌埠。

独立九十五师原为华北傅作义部队,师长朱致一,国民党内部自称为“赵子龙师”,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事实上,这支部队也确实有那么些水平,他们组建以来大小战斗数百次,未曾丢失一挺机枪。

1948年10月,该师调往东北,编入东进兵团,为塔山进攻的主力之一。10日抵达锦西,12日侦察前沿阵地,13日至14日对塔山展开主攻,但在猛烈炮火下伤亡惨重。战役结束后,该师撤回关内。

最后的‬暂编六十二师原为新六军部队,1947年2月19日在法库被歼,1948年在锦州地区重建,驻锦西、高桥一带,在进攻塔山战斗中作为预备队,未参加主要战斗。辽沈战役后,该师也撤回关内。

整个东进兵团看似跑掉了,后来也被我军一一解放,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东进兵团,最终也没有起到他们应该起到的效果。

0 阅读:252
评论列表
  • 2025-04-12 01:38

    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意思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