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海桑曾写道:“寄给你一片银杏叶,因为是秋天了……它满地都是/让我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和你。”秋天,那是一个充满美丽与浪漫的季节,其魅力让人不忍独享。在层林尽染的深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我们身在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秋韵的城市,渴望把这里独有的秋色寄给远方的你。
我想把秋天完整地寄给你,那满地的金黄,恰似阳光洒下的璀璨碎片,还有那累累硕果,它们是这个秋天独有的颜色和馈赠。余光中也曾描绘:“太阳把一切成熟的东西焙得更成熟,黄透的枫叶杂着赭尽的橡叶,一路艳烧到天边。”整个世界在秋天的渲染下,变得丰富而斑斓,人的内心也随之被这绚烂的色彩浸染。
诗人里尔克有诗为证: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秋天,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把一切洗得明亮。选一个晴朗的秋日出去走走,你会发现,心中所想之事也会在这澄澈的秋日里变得清晰起来。 作家郁达夫曾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赏秋,就应当淋漓尽致地去感受。而北京,无疑是赏秋的绝佳之地。尤其是登上八达岭长城,你会在那连绵的古今和浩荡的山河之间,感受到一份特别的壮丽。
长城,它不仅仅是一道雄伟的建筑,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见证。从西周开始,历经2000余年的风雨沧桑,人们不断地修筑它。走在长城上,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眺望长城下,那连通古今的无边秋色尽收眼底。它是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沉静,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是苏轼“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丰富,也是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畅快……从茫茫边塞到世界都城,北京沉淀着中国之秋的深味。
北京的历史如同一幅悠长的画卷,西周为燕蓟、秦汉属幽州,元称大都,明改北平……从魏晋到隋唐,作为边塞重镇的它,充满浩然之气。“尚侠重义是燕赵最为突出的地方风气,最为典型的就是荆轲刺秦。荆轲去刺杀秦王前唱出《易水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简短的两句,却成为了千古绝唱。在唐诗当中,当尚侠重义和守卫边塞、保家卫国联系起来,荆轲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便升华为内涵更为深广的家国情怀。这种以身许国的伟大情怀,由边塞诗而扩展到更多诗篇当中,在唐以后北京由边塞要地逐渐发展成帝国都城的过程中,成为了北京文化的重要内涵。”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如同秋天的落叶,为北京的秋天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林语堂称北京的秋“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郑振铎则说它有“富丽而明朗的美”。郁达夫“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如今,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古建庙宇之间,你会发现这里依然保留着烂漫、幽闲和无穷的韵味。
每一个秋天,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真。秋天该很好,你若在身旁,我们可以一起去看故宫富丽堂皇的宫殿,去感受那古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去买街头刚出锅的板栗,品尝那属于秋天的温暖味道;去看北海泼泼洒洒的菊花,欣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去听古寺驱尽喧嚣的钟声,让心灵在宁静中得到洗礼……北京秋天的美,是道不尽的。它在每一个愿意欣赏它的眼睛里,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它可以闻,可以尝,可以漫步,可以遐思,更可以凝望。
我想把这里的整个秋天寄给你:寄给你山峦、霜林,寄给你长城蜿蜒连绵的历史与今朝,寄给你郁达夫笔下的“中国深秋”,连同文天祥的“天地正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愿你日子踏实,生命壮阔,生活美丽。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北平之秋的独特感受。北平之秋,于我而言,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当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当古老的城墙被夕阳染成红色,我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每一片落叶,每一座古建筑,都像是一个老朋友,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里,与我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从它们身上,看到了岁月的痕迹,也看到了生命的轮回。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感悟,是北平之秋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北京秋天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色,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例如长城,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在秋天这个季节里,当我们站在长城上,看着脚下的山河和远方的秋色,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精神的内涵。再比如荆轲刺秦这个历史事件,它所体现的尚侠重义的精神和家国情怀,在秋天的北京,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与秋天的自然景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北平之秋独特的魅力。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能用心去感受北平之秋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丽景色,更要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我看来,北平之秋是一个集自然之美与历史文化之美于一体的季节,它是人间的诗意天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