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没爆发之前,乌克兰人是看不起中国人的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4 13:34:16
引言

聊起乌克兰,尤其是在俄乌战火烧起来之后,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基辅对中国的态度,似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时间倒回几年,在硝烟弥漫之前,根据一些观察和报道,乌克兰社会,哪怕自身经济在欧洲排不上号,对远在亚洲的中国似乎总带着点若有若无的俯视感。

但是国际关系看得还得是实力和现实,残酷的战争把乌克兰拖入深渊,曾经看似坚实的靠山也显露疲态。这时候基辅开始频频向北京释放友好信号,这种前后对比,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五味杂陈,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复杂原因?

谈钱伤感情的老故事

中乌之间在战前并不是没有波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那场围绕着航空工业心脏马达西奇公司的收购风波。这马达西奇公司祖上阔过,继承了苏联航空发动机的不少家底,产品遍布全球,是乌克兰的国宝。

可苏联解体后,特别是2014年跟俄罗斯闹掰,丢了最大客户,日子就不好过了,一度到了破产边缘。这时候中国投资者瞅准了机会,大概在2015年左右,乌克兰政府先把马达西奇从战略企业名单里拿了出来,似乎是开了绿灯。

中方挺有诚意,据说北京一家航空公司当年就先提供了一亿美元贷款,之后更是达成了收购多数股权的协议。眼看着这桩跨国联姻就要成了,能盘活一个老牌劲旅,也能补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短板,似乎是双赢。

可谁能想到,从2019年9月往后,乌克兰方面开始各种不配合,找理由拖延,拒绝履行协议。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后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干脆签了命,制裁中方企业和人员,人都进不去乌克兰,还大手一挥,决定把马达西奇收归国有。

中国投资者觉得这是赤裸地耍流氓,偷换国家安全概念,把正常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于是一纸诉状递到了海牙法院,索赔金额高达45亿美元,这事儿不仅让中方损失惨重,也给当时的中乌经济合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加深了中方对于在乌投资风险和其政府信誉的疑虑,也成了某些人眼中乌克兰不把中国放眼里的佐证。

在敏感问题上频频触礁

除了经济上的不愉快,还有一件事,更直接地触碰了中国的底线,那就是乌克兰某些组织在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的身影。这事儿的关键就是后来在俄乌战场上声名大噪的亚速营。

它的前身据说叫82教派,在苏联时期就存在,苏联解体后没了管束,逐渐壮大,到了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这个组织趁势而起。先是变成民兵组织东方军团,后来被整编进了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

但极端民族主义乃至新纳粹的标签,一直没撕掉,反俄立场极其鲜明,据说还得到过美国的支持。就是这么一个组织,在2019年香港最动荡的时候,竟然有成员跑到了香港,他们不光是去看热闹,而是和那些打砸抢烧的黑衣暴徒混在一起。

更过分的是,有说法指他们向这些人传授经验,教唆如何对抗警察、如何搞破坏,煽动分裂思想。甚至有被洗脑的香港年轻人喊出希望香港能像乌克兰一样好的结局这样的话,这种行为,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普京在2022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时,把去纳粹化列为目标之一,很多人认为主要就是指亚速营这类组织。这些人跑到中国香港,不管是不是受人指使,都反映出当时他们对中国主权和稳定的极度漠视,也难怪很多人认为这是乌克兰看不起中国的又一铁证。

战火下的现实转向

时间快进到2022年2月24日之后,俄乌战火全面爆发,乌克兰瞬间陷入水深火热,成了西方俄罗斯对抗的前沿阵地。但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不拱火、不递刀,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危机,这显然没达到基辅的期望。

随着战事拖延,西方援助的不确定性增加,乌克兰的日子越来越难,这时候基辅对华的态度开始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国书交换,农业协定建立,中国和乌克兰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发生在方方面面。

对于急需经济输血的乌克兰来说,这是雪中送炭,这种转变,说是心态上的彻底扭转,不如说是战争压力下的现实选择,毕竟活下去、求发展才是硬道理。

停火止战谁说了算

就在乌克兰努力拓展对外关系的同时,关于俄乌冲突的和平努力也在磕磕绊绊地进行着。2025年3,4月间在沙特举行的一系列会谈,虽然美、俄、乌三方代表都到了同一个酒店,但俄乌之间还是没能达成一致。

会谈倒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达成了黑海航行安全的共识,禁止在黑海动武,这对依赖黑海出口的双方都重要,但可能俄罗斯相对更受益些。因为美国表示会帮助恢复俄农产品和化肥出口,算是对之前黑海粮食协议执行不满的一种补偿。

另一个成果是同意暂停相互打击能源设施,这对被炸得损失惨重的乌克兰来说,是急需的喘息之机。可惜的是这些成果非常脆弱,刚达成协议没两天,俄乌双方就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这场谈判更像是大国的一次较量,美国急于在复活节前拿到停火协议这个外交成绩单,但后来也意识到难度,开始讨论备战计划和施压手段。俄罗斯利用谈判换取制裁松绑,乌克兰夹在中间,焦虑感十足,欧洲依旧被排除在核心谈判桌之外。

法国只能在场外评论,欧洲国家一边继续援助乌克兰,一边讨论派遣维和部队,维持影响力,但显得力不从心,乌克兰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根本不由自己决定。

结语

回顾俄乌战争前后乌克兰对中国的态度变化,确实能看到一种从隔阂、轻视到务实接触的轨迹,颇有些此一时,彼一时的味道。

这种转变是战火无情、国际政治现实的直接反应,曾经可能存在的某种优越感,在国家生存危机面前,不得不让位于对实际支持和合作的渴求。

当然国和国之间的真正尊重,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基于平等互利的行动来证明。

信源

俄副外长:俄罗斯不能完全接受美国目前提出的结束俄乌冲突计划华尔街见闻 2025-04-02

三国博弈、两个成果,俄乌哪方更受益?南充政法 2025-03-26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5-04-04 20:01

    没错!尤其是那个大下巴外交部长库列巴,牛逼透了!乌鸡精们有出来反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