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临近过年,我和丈夫总会因为去谁家过年而产生分歧。
他坚持要回自己家过年,而我却满心抵触。
去年腊月二十六,丈夫一早就开始催促我收拾行李,电话里语气急切:今年还是回我家过年吧,全家人都在等着咱们呢。
我放下手中的工作,深吸一口气,压抑住内心的不满。
每年回婆家过年,我就像变成了免费保姆,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样样不落。
尽管丈夫一家人都对我客客气气,但活却一项都避免不了。
相反,丈夫一回家就像主人归窝,立马放松享受节日。
我没好气地说:每次回去都得忙个不停,你爸妈就像离不开我,你还想让我回去吗?
丈夫听了我的话也不高兴了,他反驳道:“过年本来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你爸妈过世早,没人看着你忙活,不代表我家也一样。”
“我知道大家过年期待团圆,但我需要休息啊,每次都是我一个人在忙,你倒是尽情享福。”想到这里,我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厨房倒了一杯水,心中的烦躁怎么也压不住。
我们两人因为这个问题僵持不下,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挂了电话后,我坐在沙发上思考:难道真的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困惑吗?
其他人没有这样的烦恼吗?
以往的经历让我对每次回婆家过年心有余悸。
熟悉的一幕再度浮现眼前:丈夫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和亲戚们谈天说地,留下我一个人忙里忙外。
从早上准备早餐到晚上打扫屋子,整个过年期间,我几乎没能休息一天。
丈夫的亲戚们总是热情地招待我,但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些家务活儿就是身为儿媳妇理所当然的呈现。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发了脾气:“我也是人,每次忙得像个保姆,你们倒好,团聚就是看着我一个人忙活?”
丈夫愣了一下,然后恢复了正常的态度:“你怎么这么说呢?
我们大家都很感激你。”
可感激能换来什么?
我仍旧是那个辛苦操劳的保姆,而丈夫的好生活并未受到任何冲击。
终于,有一年我决定不再忍气吞声。
这一年的腊月,丈夫再次准备回家过年,而我坚持留在父母家过年,享受难得的清静假期。
丈夫有些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妥协了。
尽管心里仍然有些疙瘩,但至少这次我能好好休息一下。
小年夜那天,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包饺子,聊着天,感觉心里无比舒畅。
而丈夫则在电话那头,不停地催促我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
我没有答应,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几天后,丈夫再次打电话过来,这次他的语气里终于带着些许妥协:“你要不要回家?
我们一起过年总比这样分开好吧。”这次,我没有拒绝,而是告诉他:“我愿意回去,但我不想再像往年那样只有我一个人在忙活。
你要尽力帮我,分担家务,否则我不去。
这一次,丈夫没有多说什么,显然是被我的坚定所打动。
在新年的前夕,我们回到了他家。
这次,他真的开始帮助我做家务,分担起了一部分的责任。
虽然仍旧有些摩擦,但至少我不再是独自忙碌的保姆。
在这个春节的团圆夜晚,我和丈夫终于体会到了一种新的节日氛围。
我们共同做家务、一起准备晚餐,虽然仍有一些手忙脚乱的时刻,但却都是两个人一起面对。
虽然丈夫的亲戚们起初对他的改变感到惊讶,不过看着他切菜、洗碗的身影,也渐渐露出了理解的笑容。
晚餐时,大家的话题开始围绕着“过年期间大家一起鼓劲”的内容延续。
丈夫的妈妈对儿子的改变感慨颇多,不禁夸奖他:“这才像个好儿子,好丈夫。”我也借机对丈夫低声道:“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坚持,我明白了,过年不仅只是回家享受,而是一起分担责任和温暖。”
真正的团聚,不仅仅是一起吃饭,而是在每个日常的瞬间里,共同承担责任,分享温暖。
这个新发现,让我们重新定义了“过年”,也让这一年的春节,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这个春节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家庭的和谐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故事中找到共鸣,思考一下自己的家庭关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爱的环境。
在未来的每个春节,愿我们都能在理解和关爱中度过,而不是在矛盾和争执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