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的军事评论员郭正亮在媒体上发表了一项有关中国在黄岩岛筑礁的评论。他声称,一旦中国敢于在黄岩岛进行筑岛活动,美军将会采取军事行动,使用轰炸机炸毁这些岛屿。
我国最早发现并入我国版图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三国时期,黄岩岛就已被我国人民发现。当时,岛屿被称为“黄石山”,并被记录在《三国志·吴书·志第五十六》中。
黄岩岛被形容为“峰峦叠翠,美不胜收”,其地势险要,为海上交通要道。当时的人们意识到该岛的战略地位,因此开始关注并纳入我国版图。
自黄岩岛被发现以来,中国历代朝廷都对这一岛屿进行了控制和管理。根据历史文献,黄岩岛曾被列为中国海防要地,用于抵御外来侵略。
在明代时期,黄岩岛成为中国海军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朝政府在岛上修建了海防设施和军事堡垒,以保护中国的海上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岩岛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中国渔民在岛屿周边捕鱼,为中国的渔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争议与中国的主权
然而,黄岩岛的领土归属在近代史上曾引发争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入,黄岩岛陷入了国际争端。
中国坚决捍卫黄岩岛的领土主权,并多次提出自己的主张。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岩岛最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然而,黄岩岛的主权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菲律宾的非法入侵
菲律宾非法入侵黄岩岛始于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渔民和海岸警卫队的船只进入黄岩岛海域,试图在该地区捕捞。中国海监船在执行公务期间发现了这一情况,并派出船只前往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然而,菲律宾政府采取了进一步的挑衅行动。他们派遣了一艘军舰和海岸警卫队的船只,封锁了黄岩岛海域,并阻止中国渔民进入该地区。菲律宾还通过军方和媒体宣传,试图在国际上操纵舆论,将中国描述为侵略者。
黄岩岛作为中国南海诸岛中的一个重要岛屿,却迟迟没有进行类似的填海造礁行动。这引发了人们的疑惑和讨论。
首先,黄岩岛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使得填海造礁行动变得更加复杂。黄岩岛位于中国南海的中心地带,距离菲律宾的巴拉望岛仅有17海里。黄岩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南海航行通道中的重要性,因此任何填海造礁行动都可能引起临近国家的反对和冲突。这一点与其他岛屿的情况不同,所以中国在考虑时需要更加慎重。
其次,黄岩岛存在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敏感性。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然而菲律宾也对其提出主权要求。中菲之间就黄岩岛的争议曾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对峙和紧张局势。这使得在黄岩岛进行填海造礁行动变得更加敏感和复杂。
此外,填海造礁行动的环境影响和国际舆论也是中国在黄岩岛犹豫的原因之一。填海造礁会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批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在进行填海造礁行动时充分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
中国可能也在黄岩岛上采取了其他非填海造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黄岩岛周边海域资源丰富,特别是渔业资源。中国可能更加注重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而不是盲目进行填海造礁。通过加强海上巡逻、渔业管理等手段,中国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在黄岩岛周边的权益。
黄岩岛:中美较量的象征
中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对于美国来说,南海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通道和贸易航线,美国希望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中国则视南海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不容任何外部国家干涉。因此,黄岩岛的问题成为了中美较量的一个缩影。
郭正亮认为,中国填海的举动将会遭到美国的直接炸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16年,一艘美国军舰在离黄岩岛12海里的地方进行了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然而,美国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以“和平航行”的方式通过该海域。
这一事件表明,美国在黄岩岛问题上的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美国一直声称支持菲律宾,但实际上,美国并没有勇气在黄岩岛附近采取军事行动。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在考虑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可能引发的冲突后,作出了符合现实的决策。
黄岩岛问题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利益冲突。然而,中美较量不仅仅局限于黄岩岛,更多地涉及到双方在地区影响力、贸易、军事合作等方面的博弈。
面对日益渐强的中国,美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把中国惹急了,他们也没有好果子吃!
我支持造岛,就看美国佬敢不敢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