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热播剧《大明风华》,带大家重新领略大明朝建立初期的政局动乱。导演未达到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效果,自然会对其中情节加以艺术修改。自然有些地方会与真实历史出入,也情有可原。
从史料记载得知,朱祁镇因任用王振等宦官,年轻气盛想有一番作为加之王振等人挑唆,于正统十四年御驾亲征攻打瓦剌,结果战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从此朱祁镇开启了一年的瓦剌囚犯生活。
(1)奇货可居的被俘对象
从古代到近现代,绑票可以算得上是土匪的一门生意,通过绑架有钱人来换取钱财和利益。大部分的绑匪还是比较仁义的,只要按要求交钱,基本不会伤害人质。
当时瓦剌的实权实际是掌控在太师也先手中。也先俘获英宗朱祁镇有喜有忧,喜得自然是抓住了明朝最高权利的掌控者,忧得是不知如何处置他。还是在他弟弟的提议下,用朱祁镇跟明朝谈一笔交易,用人还钱。
经过商议,也先也觉得朱祁镇现在就代表着一大笔财富,仿佛看到紫禁城的金银珠宝在向他招手。只是真到北京城下时,他却发现自己错了。
本以为借着明朝皇帝的名义狠狠地发一笔横财,结果到了北京城下接到了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的消息,此刻朱祁镇不再是大明朝皇帝而是太上皇了,这个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没有了皇帝这一层身份,此刻的朱祁镇跟一介农夫没什么区别,想指望明朝国库拿钱赎人自然是不可能了。
也先想不透的是被尊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为何说换就能被换掉?朱祁镇难过的是平时每天跪在脚下俯首称臣的人,说变脸就变脸,说抛弃就抛弃了。
(2)从放弃到夺位
此刻的朱祁镇对也先来说也没了多大的用处,也先恼羞成怒,下令攻打北京城。于谦等人誓死保卫,终于大败瓦剌,也先带领瓦剌军队退居大漠。
第二年,也先确实觉得从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了,决定跟大明议和,送朱祁镇回去。只是此刻被孙太后和于谦拥立为帝的朱祁钰不愿意了,已经习惯了权利的顶端享受,怎可轻易放弃。
只是宫中故人还是有思念先王的,在朱祁钰派人去打探消息时,派出的人先斩后奏直接把太上皇迎回宫中。只是面对朱祁镇的是,回宫不是权利的更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而这一禁就是七年。
七年的时间,朱祁镇和他的钱皇后被囚禁在南宫,被人秘密监视以防私传消息。朱祁镇在这八年囚禁的生涯中看开了,皇帝高高在上,并不因为是你而在上,而是因为你是皇上才高高在上。等到国家利益受到威胁之时,你随时都被拉下来。
朱祁钰在位三年后废掉朱祁镇立的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本来这种安排是万无一失的,朱祁镇已经被囚禁,再无复出可能,朱祁钰的皇帝宝座万无一失,有太子,有权利,朝堂之上也都是维护之臣。
只是天不遂人愿,朱见济因病夭折。过了几年朱祁钰的身子越来越差,朝中大臣又有了新的打算,朱祁镇的机会来了。
(3)从此不是帝王家中人
朱祁钰比较幸运,如果不是哥哥被瓦剌俘虏,帝王之位恐怕一日也与他无缘。
上天有时就是喜欢开玩笑,在自己哥哥被抓之后,大明为了维护国家正统和利益推他上位。也许即位是不自愿的,只是在一个位子呆时间久了,况且又是一个那么有吸引力的位子,怎肯轻易拱手相让。
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有些东西命中注定就是不属于他的。在朱祁钰自认为已经牢牢把皇权抓在手中只是,所立太子夭折,而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一直把握朝政。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之前拥护朱祁镇的一些老臣开始私下密谋请太上皇复出。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时隔八年,朱祁镇再次被拥上王位。就像当初放弃朱祁镇一样,现在朝臣都放弃了朱祁钰。
天时地利人和,也许有些东西本来就属于他的谁都拿不走似的。有了朝臣及太后的支持,重归地位,毋庸置疑。
夺门之变不论其真实性,至少看出当初大臣心中的信念并不坚定,至于谁即位,无关大雅。国不可一日无君,君很重要,但是君是谁并不重要,国家需要的是君,而不是谁成为这个君。
人有时候就是很有趣,一下到达权力巅峰,一下跌落谷底悬崖。而无论你经历什么,只要你到达那个高位,你依然是大家敬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