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每个人生存于世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吃货”王国,人们把工作称为“混口饭吃”,可见吃饭的重要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吃好了,可以解决大部分烦恼,所以在“吃”上面,总会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
四川宜宾,某高校旁边的工地食堂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原因是该工地食堂出现了本不应该出现的人。
每到饭点,就有大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这个工地食堂就餐,一点儿也不嫌弃这里的条件简陋,不少学生甚至宁愿蹲着吃。这些面庞稚嫩、肤色白净的大学生,跟那些年龄比他们大一轮多、黝黑结实的工地工人挤在一起吃饭,对比非常强烈。
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疑惑,放着好好的食堂不去,为什么偏偏要来到这个简陋的工地食堂跟工人们抢饭吃呢?难道是闻着他们身上的汗吃得更香?
对此,一些前来干饭的大学生说出了理由:这里的饭菜分量足,管足管饱,口味也不错,而且价格只需十二三块钱。其中有一位同学表示,下课必须抓紧时间赶过来才行,晚了就没菜了。
不得不说,这些大学生是在用自己的行动,狠狠打学校食堂的脸啊。
学校食堂的伙食如何?相信大家的印象都是比较一致的:菜式看起来琳琅满目、选择很多,口味却令人不敢恭维,吃起来的感觉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更令人无语的是,这样的饭食还不让人痛快吃,打饭的姐姐阿姨总要显摆“手抖”的绝技……
所以大学生们对学校食堂的印象普遍偏负面,有调查显示,只有12%的大学生对于食堂满意,40%的认为食堂一般,46%认为食堂非常难吃。
对于公办学校食堂,国家是有补贴的,而且消费群体稳定且量大,采购成本相对会低一些,按理说应该可以把饭菜做得比较可口才对,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不比外面的低,却远没有外面的好吃。
归根结底,还是学校没把学生们的饮食需求放在心上,马虎应付了事。更有一些学校把学生当成了固有的垄断市场,通过禁止学生外出吃饭或者禁止叫外卖、自带食物进校的措施,迫使学生只能在学校食堂用餐。这样一来,学校或者食堂承包方就可以竭尽所能地缩减成本,食材用不新鲜的,做菜的师傅马虎应付,这样做出来的饭菜,味道能好到哪去?不出安全卫生问题已经算好了。
说起来,大学生还是比较幸福的,因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平时不用上课学生可以出去换换口味,可以和工地工人们挤在一起吃。中小学生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现在很多中小学都是不允许叫外卖的,也不允许带吃的进学校,学生只能在学校食堂和学校的小卖部之间做出选择,要想吃其他的,只能等到放学、放假回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小学的学校食堂要远比高校食堂多得多的主要原因,因为校方已经把学校打造成了自己的封闭王国,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
学校本应该是公益性的,学生们可以在里面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多、最好的服务,但在“以前向钱看”的当下,很多学校已经把学生、家长们当成了冤大头,肆意薅羊毛,学校食堂尤甚,真是可悲。
说得好呀!这个是现象级的问题了吧!
我们学校,基本大一大二大多会老老实实到食堂吃饭,大三就没几个人在食堂吃了,大四基本都跑外面吃,除非贫困生或是懒癌患者。校内有很多食堂,印象里大食堂的味道都不咋地,唯一一个价格实惠又好吃的是清真食堂,但那是个很小的食堂,就10几个座位。
唉,说了也没用,谁管
哪个工地,好多妹娃
学生全都满意了,饭堂老板都哭了。
谁管,都是这样!
毛的公益性的,除了顶级大学外,其他的都以牟利为第一, 十五年前上大学,好歹也211,新建的校区再郊野, 那时候还没兴起网购,东西卖的就比市区贵3块钱, 来回坐公交2块钱,加上2个小时时间成本, 刚好可以利润最大化
以前学生可以到学校外面吃饭,多好啊[点赞][点赞]
学生这都跑到工地食堂吃?一定要刹住学生的歪风邪气,有钱不给学校食堂挣?太不像话了!得想个招儿对付学生和工地食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