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大呼张巡为英雄,认为他吃人是情非得已,是被战场上的残酷环境逼出来的。那是网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想,把自己代入进去了,完全没有考虑百姓的感受。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把网友置于百姓的地位呢?上一秒还在为这位张巡大人,为大唐江山箪食壶浆,辅助作战。下一秒就要被吃掉,而且是在保护大唐的名义下,在他活着的时候,被吃掉。他还会愿意吗?他还会觉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吗?
守城的意义是什么呢?不就是保境安民吗?如果是外族入侵,那又是另一说了。但安禄山叛乱,是外族入侵吗?他是要灭亡汉民族吗?很显然不是,他手下的将士还是汉人居多。大唐这边也有不少胡人名将,如: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人。如果真是外族入侵,大唐帝国这边为什么还要重用这么多的胡人将领?
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唐疆域内胡汉杂居,早就胡汉一家,不分彼此了。不能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就觉得他的叛乱就是胡汉大战,就是民族入侵。
否则你怎么去解释安史之乱结束后,其麾下的汉人节度使们反而更加拥兵自重,架空朝廷?安禄山只是做了其他节度使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这和他是不是胡人无关。
安史之乱结束后,他们的旧部归降朝廷,也继承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势力。朝廷不敢收回他们的权利,反而封他们为新的节度使。这些将领也以汉人居多,比如魏博节度使,常年被田承嗣家族(汉人)掌控,却一直和朝廷作对。最终率先形成藩镇割据。后来,一向忠于大唐的南方节度使也相继反叛,如: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西川节度使刘辟。他们都是汉人节度使,可他们做的事和安禄山也没有多少分别。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的主流是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
安史之乱本质上是唐朝经济崩了,养不起那么多事业编,不得不将练兵打仗这些业务外包出去。然后,这些分包商做大了,想取代唐朝。不过是上层人物的权力斗争而已,都是狗咬狗一嘴毛,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那么,既然安史之乱是大唐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是外族入侵。张巡以吃人的代价守城,还值得吗?他到底是为了谁而守城?
旧唐书记载:“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上说,吃完城中的女人,吃男人、老人和小孩儿。被吃掉的人大约两三万人,但是人心始终不叛离。”
史书大概意思是说:搜括完妇女之后,接着用男子、老人和小孩来供应,所吃掉的人口大约有二三万,然而城中人心始终没有背离和改变。
说百姓被吃之后,仍然心向大唐。不知道诸位网友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这样的大唐,还是值得百姓拥护的大唐吗?太平盛世的时候,压榨百姓。乱世的时候,就说保护大唐江山就是爱国,然后辅助你守城作战,缺粮了,就拿百姓做军粮。合着李唐一姓的江山比百姓的命还重要是吗?
有网友说;“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评价古人”。可是古人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张巡难道没学过?
作为父母官,张巡觉得忠于君王,比保境安民更重要。张巡临死前,大骂敌军说“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他自己都说是为了君王而死,骂敌人是投降叛军的叛徒,说人家是猪狗。可是猪狗没有吃人,他却为了李唐江山吃人。这不是典型的愚忠,是什么?
新唐书记载:镐命中书舍人萧昕诔其行。时议者或谓:巡始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
这句话意思是,张巡死后,张镐命令中书舍人萧昕撰写张巡的事迹。当时就有人非议,他们认为张巡起初守睢阳,有六万人。断粮后,不想着带兵另寻出路以保护百姓。而是以吃人的代价,死守城池。他们觉得这是不对的。
注意,是张镐命人去撰写张巡的事迹,不是百姓自发为张巡立碑。史书上还说,百姓被吃了,还不反叛。这可能吗?
新唐书又说:“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有名士,由是天下无异言。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睢阳、雍丘赐徭税三年。巡子亚夫拜金吾大将军,远子玖婺州司马。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
大概意思就是张澹、李纾、董南史这些名士说:因为张巡死守商丘,才阻止了叛军南下的兵锋,保住了大唐的财税重地,大唐才没有灭亡。于是,天下再没有异议。天子下诏赐张巡扬州大都督,睢阳、雍丘两地免除徭税三年。张巡的儿子被封为金吾大将军,许远的儿子许玖为婺州司马。都在睢阳建立庙宇,每年按时祭祀。
天下没有异议了吗?恐怕是不敢有异议吧!张巡死后封官,儿子也被封官。睢阳的百姓被吃了三万人,却只是被免除徭税三年而已。支持张巡的网友们,你们现在还觉得以吃人的代价守城的值得吗?张巡还是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