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刚推出镓锗的出口限令,英媒报道称,俄企将大量增产相关金属,俄罗斯是要与中国抢夺西方市场吗?中俄关系是否会受到影响?
日前,中国宣布了稀有金属镓锗及相关产品的禁令,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包括美国、欧盟方面均认为,中国的限令可能会导致相关供应链出现困难,而西方现在又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镓锗的大型生产线,眼下之计,西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低头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要么找到其他的供应商替代中国。
而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媒体路透社突然报道,来自俄罗斯国有企业Rostec旗下的Shvabe Holding公司,有计划提高锗的产能。
报道称,该公司向英媒透露:“如果外国供应受到限制而国内需求增长,我们准备增加产量并满足俄罗斯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报道还特意强调,该公司每年可以生产20吨左右的锗,这占据了他们产能的30%。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该公司每年只需要消耗30%的产能,就能满足国内市场,因此在这个敏感时间节点选择增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其二,该公司有巨大的产能剩余,如果开足马力,有可能替代中国成为新的金属锗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路透社在报道的最后,还顺势提到,该公司还透露了另外一个重要消息,即俄罗斯国内也有金属镓的生产商,其中一家氧化铝厂,每年能够生产6吨的金属镓,这显然是在暗示,俄罗斯不仅能成为锗供应商,还能替代中国为西方提供金属镓。
这则消息怎么看待?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影响。
如果报道为真,即俄罗斯企业真的有意向增产,并要跟中国争夺两个稀有金属的欧洲市场,中国需要担心吗?
先说结论,那就是俄企短期内是无法替代中国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俄企的产能并没有那么高。
要知道,不论是锗还是镓的生产,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这两个元素往往都是伴随着其他矿物存在于自然界,因此生产的第一步就是要高度提纯,又因为镓锗的使用范围,恰恰都是光纤、半导体、伽马射线等高精尖产品中,因此对纯度的要求很高,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但即便如此,全世界也很少有国家能大量生产,当然,中国是个例外。
数据显示,2022年,镓的全球产量只有430吨,而锗的产量只有178吨,而同期工业硅的产量高达412万吨,如此巨大的差距,大家可以想象其中的工艺技术差距有多大。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在2022年10月,Shvabe Holding公司才建立了俄罗斯首个高纯度锗的生产线,这也侧面说明,整个俄罗斯国内,在锗的提纯技术上,都算不上先进和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俄企真的能够快速提高锗的产能吗?这显然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西方很难接受俄企成为供应商。
我们都知道,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就对俄罗斯发起了严厉的制裁,在6月23日,欧盟才通过了针对俄罗斯的第11轮制裁计划,范围几乎涵盖了俄欧可能产生合作的所有领域,那么俄企即便是能生产镓锗,要如何把它们输送到西方市场,如何支付并绕过金融制裁,都是个大问题,更不用说要替代中国了。
第三,俄企也并不想将镓锗等稀有金属出口给西方。
镓锗除了运用在半导体领域外,包括在瞄准镜、无人机、导弹定位装置甚至是坦克合金,都会用到,如今俄乌冲突还未结束,俄罗斯怎么可能容忍西方用从俄企进口的产品,制造武器转过头来攻击俄罗斯自己呢?
因此,不论是从技术还是俄罗斯的战略考虑,俄企都很难与中国抢夺镓锗的西方市场。
另外,在7月9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开启了为期3天的访华之旅,马特维延科是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总理米舒斯京的第三号实权人物,她的访华不仅时间巧合,而且意义重大。
从时间点来看,7月9日恰好是耶伦访华的最后一天,马特维延科来华颇有些“接力”的意思,而且从此前的表现来看,俄罗斯对美国官员访华还是非常在意的,不过基于中俄的合作互信,俄罗斯也给予了中国充分的信任。
例如在布林肯访华时,就有声音质疑称中俄关系可能会受到美国的挑战,不过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斩钉截铁地表示:“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水平使我们相信,中国与他国建立的关系永远不会针对俄罗斯。”
因此这一次马特维延科来到中国,显然也是要继续加强这种互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与耶伦不同的是,马特维延科是受邀访华,而且中方为其安排的时间恰好就在耶伦离开当天,中方是否有借此对外传达中俄关系依旧坚固的心思,也是有一定可能。
对于马特维延科的访华,俄媒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马特维延科参加俄联邦会议与中国全国人大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推进两国立法机构合作,这是中俄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企业增产金属锗的消息,无论真伪,都不会影响中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