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王德峰教授语出惊人:贫富皆是命!我终于放下了教授的面子

梓舒谈社会 2025-02-11 03:45:28

(暴雨中,自行车轮碾过梧桐叶的声响格外清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第三次绕到光华楼前,衬衫早已被雨水浸透。他握着车把的指节发白——就在三小时前,他亲手撕碎了儿子复读的报名表。)

很多人对王德峰教授并不陌生,幽默风趣的演讲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儿子的高考失利是因为没有优质资源还是万般皆有命?

当18岁的少年在高考放榜日把自己反锁房间时,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第一次感受到了宿命的重量。精心规划的成长路线在此刻断裂:从市示范幼儿园到四大名校实验班,从特级教师私教到海外游学项目,堆砌成山的教辅资料终究没能筑起通往顶尖学府的阶梯。

"你知道凌晨三点的书房是什么样子吗?"王德峰摩挲着儿子初中时的错题本,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稚嫩的笔迹。那些被红笔反复圈画的函数公式,此刻像某种荒诞的隐喻。他曾在每个深夜推演过无数种可能:如果早两年加强作文训练?如果坚持参加奥数集训?如果......

直到某个梅雨季的清晨,他撞见儿子在车库偷偷调试摩托车引擎。少年沾满机油的手指灵活转动扳手,眼里的光芒比解出压轴题时更亮。那一刻,哲学教授突然想起《庄子》里的樗树——世人皆嫌其臃肿无用,却不知正是这份"不材",让它得以避开斧斤之灾。

如今,那个

执着于机械维修的少年正在应用技术学院实验室崭露头角。当儿子捧着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模型站上领奖台时,王德峰忽然意识到:所谓命运,或许正是上天赐予的第二次觉醒。那些我们拼命想修正的"偏差",可能恰是生命最本真的样态。

(暮色中的复旦校园依旧书声琅琅,哲学系顶楼的办公室亮着温暖的灯光。案头摊开的《孟子》停留在"莫非命也"那页,批注栏新添了行小楷:教子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0 阅读:8

梓舒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