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出生于1937年,他是家中的长子,爷爷非常疼爱他。三岁时,爷爷就送他上了私塾。
爸爸说,当时家里的条件还可以,至少可以供他念书。
但要锦衣玉食,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爸爸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吃过简单的早饭,就要赶去学堂读书。
冬天,冻手冻脚的,也没有手套,鞋也不够保暖。
有一个家里的伙计,爸爸他们管家里的伙计叫做“师兄”。那位师兄,就告诉爸爸一个妙招,可以取暖抗冻。

就是到河滩边,去捡一些鹅卵石,个头也不用太大,就像鸭蛋或鸡蛋那么大就好,圆的,扁的都可以。
捡回来,往自家灶膛里一扔,就别去管它了。

早上去学校之前,准备好几块打湿的碎布,像手帕那么的大就行;用炉钩或火钳,将灶膛里烧的发烫的鹅卵石取出,再用准备好的湿布,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一个土制的暖手炉,就做好啦!

上学路上,握在手里,手就不会冷了。湿布被刚出炉膛的鹅卵石炙烤着,冒出袅袅白气。
手握着那布包,感觉又暖和,又不烫手。

上学路上,跟一路同行的小伙伴儿们,轮流握着,并用小手搓着那个鹅卵石布包,传递着寒冬的清晨,最珍贵的温暖和友情。
那个包着火烫鹅卵石的湿布包,能维持很久的热量。
上课时,可以揣在衣服里,课间休息时,又可以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份小小的温暖。
如果感觉不怎么热乎了,可以揭掉一层布,继续焐手取暖……隔一段时间,不怎么热了,再揭掉一层布……直到露出鹅卵石为止。
等鹅卵石上的热量慢慢散完后,差不多也该到放学的时间了。
父亲的童年,真的是苦中有乐。更让人敬佩的是:那时候的人们的智慧和巧思。
鹅卵石做成的取暖手炉,一直珍藏在爸爸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