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走近“海底淘金客”

半岛都市报 2025-04-27 14:41:09

四月末的青岛海滨,半袋大米挤在车后备厢的潜水装备缝隙中,一路颠簸——这是樊继伟的潜水队为奔赴辽宁海参场,准备的行囊之一。

当都市人沉入梦乡,这群被称为“海底淘金客”的潜水员,正背负百斤装备潜入海底,在能见度为零的礁石、泥沙间摸索:失落的婚戒、搁浅的沉船、遁逃的海参,乃至一株鳗草,这些,都是他们在海底淬炼生存法则的见证。

当“年入三十万”的传说吸引着一批批潜水者前赴后继,海底的每克“黄金”都标着危险的价码——有人被螃蟹钳出月余未愈的伤口,有人直面倒扣沉船的“死神镰刀”……在一片幽蓝之下,财富与风险永远保持着精准的压强平衡。

张林芊格

“海底捞”

4月2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家潜水俱乐部门口,几人进进出出正在搬运潜水装备,门口停着一辆黑色的商务车,行李物品已经占据了车顶、后备厢的所有空间,有人甚至把半袋大米也塞进了后备厢,眼看没剩丁点多余的空隙,站在车旁的樊继伟皱着眉头说:“到了地方再买,不也一样嘛。”

潜水员出发去辽宁捞海参,半袋大米也带上

潜水员出发去辽宁捞海参

车子发动,此次的目的地是辽宁凌海——著名的海参养殖之乡。

这是进入4月份以来,樊继伟的潜水俱乐部送出的第二批捞海参的潜水员,他们将在凌海住上两三个月,开启海底“捞金”之路。

十年前,樊继伟从黑龙江来到山东创业,先是在潍坊从事远程教育培训,后来因为喜欢钓鱼,进而接触到潜水这一行。他很快就迷上这种在海底失重的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整个人都是轻飘飘的,非常放松”。

从老潜水员那里,樊继伟渐渐了解到这一行的赚钱潜力——有人曾经在海底捡到金货,卖了几万元。于是,拿到潜水证后,樊继伟来到青岛,开始摸索起他的潜水创业之路,不过,“那时捞海鲜还不挣钱,主要是接一些打杂的活”。

在樊继伟的记忆中,一到旅游旺季,潜水打捞物品的活儿便多起来,金镯子、金项链、婚戒以及手机等,掉进海里的物品简直五花八门。

刚上岸的潜水员

有一天,樊继伟接到了50多个求助电话,要求潜水员帮助打捞失物。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失物的打捞区域并不局限于海边,还有中山公园的小西湖、养殖户的鲍鱼池等地点。有些人在湖边钓鱼,起身时钱包就从口袋里滑落水中;有人在海边拍照,手一抖,手机就掉入海里……

意外总是突然发生。一名外地游客向樊继伟求助,他因为第一次见到大海,太兴奋,就在海里翻了一个跟头,结果头朝下时,脖子上价值几万元的项链一下脱落,等发现遗失了再去找,已不知被海水带到了何处。那天,海浪翻涌,樊继伟大海捞针地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

下海打捞物品,是根据物品价值来收费的。比如金银首饰等,会按照30%的价格来收取。如果是手机,一般从千余元起步,但价格可以协商。“有一年大年初一,有人让我去栈桥打捞掉进海里的手机,开价到了3600元。”因为失落的手机里大都存有重要资料,所以失主才会想方设法找人打捞。

虽然打捞失物的业务很小众,但是在海滨城市,每年这样的需求并不少。“打捞过最贵的一个物件是钻戒,当时价值20多万元。”樊继伟笑着说。

樊继伟

在岛城潜水员这一行里,樊继伟算是“老师傅”。目前,青岛民间从事潜水行业的有百余人,就樊继伟经营的潜水员团队而言,一年光是打捞的手机就有百余部。

但是比较起来,打捞失物算是潜水员接到的比较轻松的活儿,“我们经常还会遇到打捞沉船、汽车等大物件的活儿。”樊继伟说,去年3月份,他们就接到一家科技公司的求助。对方在海里放置了波浪推进器,定期进行检测。后来由于信号不好失去了联系,便找到樊继伟帮忙寻找。樊继伟带着两个徒弟在海上搜寻了两天,最终寻到了被大浪冲走的波浪推进器,将它运回岸边。

“还有一年,我们打捞过一辆汽车。”那是一名外地客初到唐岛湾附近游玩,一时兴奋,将车一路开进了沙滩。当发现车轮陷进泥沙时为时已晚,涨潮的大浪一下子将汽车裹进了海里。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后,找到樊继伟,希望他能将车子打捞上来。后来,樊继伟几人潜入水里,用绳子将车轮系好,然后启动岸上的吊车,花了四五个小时才将车拖回岸上。

最危险的一次任务,是打捞一艘沉船。樊继伟已记不清事情发生的日期,但清晰记得当时那艘渔船整体倒扣在海底,他带着几个潜水员潜入水里,将绳索一端绑在船上,借助起重机的力量将它拉出水面。

“那次作业还是很有危险的。”樊继伟回忆,潜水员钻进倒扣船体的缝隙去绑绳索,船体一旦失衡,人就有可能被卡在里面,“我们当时都非常小心,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有时水下的能见度接近零,完全靠双手在里面摸索。”樊继伟说,如果危险系数比较高的打捞工作,他也会婉拒,“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都是“夜行者”

说起潜水行的辛苦,樊继伟没有太多的抱怨,“白+黑”的工作时间,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几天前的一个雨夜,他和徒弟董周影在栈桥附近挖海草样本,晚上9点多出门,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才回家。

董周影

那是4月21日晚8点多,突然淅淅沥沥下起了雨,“约好的时间不能变啊。”樊继伟师徒二人从西海岸新区出发,与中国海洋大学一位研究海草种植的博士在栈桥附近会合。

三人行走在雨中的栈桥上,这附近的海草是樊继伟去年带人种植的,所以他知道海草生长的大体位置,“当时种海草可费功夫了。”

他帮忙种下的海草叫鳗草,是北方常见的一种近岸水草,茂盛期可以长到两三米高,成为很多海洋生物产卵、栖息的重要居所。可是,因为曾经一个时期的近海蛮力捕捞,导致这种海草被连根拔起,本应布满海草的海底逐渐荒漠化。近年来,相关部门在近海岸组织人力大面积种海草,以期恢复生态环境。樊继伟也就成了其中一名种草人。

去年他在近海这片忙活了一个多月,将鳗草幼苗植入海底。按要求每隔约5厘米种一棵海草,种下100平方米面积的海草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如今,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

潜水前,董周影仔细检查起身上的装备,手腕上的指南针运转正常,几毫米厚的潜水服保证下水后不透水又保暖,腰上绑上30斤重的铅块,再背上压缩空气瓶,整套装备让身体负重接近100斤。最后,他将一个网兜挂在胸前,还装了一把铲子。

一切准备就绪后,董周影走下栈桥,一跃入水。他在水面上先是漂浮了一段时间,远远地可以看到他的头灯在黑暗里闪着光。随后,他将浮力背心里的空气排净,便潜入海中。

探查结果令董周影意想不到,栈桥附近的海草长得非常茂盛,最高的已近两米,“师傅的辛苦没有白费。”

“海草丛里有进进出出的螃蟹,还有十几厘米长的黄鱼,以及八爪鱼。”但董周影此时顾不上捞海鲜,拿着铲子开始收集海草样本。他记得博士说过,“要连带它的根采回去,这样的样本才有研究价值。”所以他一铲下去很深,将海底的泥沙铲松后,才轻轻活动海草根部,慢慢把根系拎出来,“海草不能拔,一拔根断了,就不是一棵合格的样品了。”

雨夜,董周影潜水挖海草样本

此时,雨越下越大,樊继伟和博士一直等在岸上。樊继伟来回走动着,顾不上撑伞,外套已经全部湿透。看着樊继伟厚厚的外套被淋湿,博士提出到回澜阁下避避雨,樊继伟却摇了摇头,说:“我得在岸边接应他,以免有特殊情况。”

樊继伟清楚,水下作业突发情况多,一般要几人成行,好有个照应。“幽灵”渔网、废弃的钓鱼线等,都可能缠住潜水员,面对这种威胁,考验的是心理素质,只有沉着应对才能脱险。很多人虽然能够熟练地掌握潜水技术,但是也需要过心理关。

樊继伟曾经带过的一个学员,在水下手臂碰到一艘沉船时,一下子触发了他的幽闭恐惧症,手脚不停地乱舞,把脸上戴的呼吸设备都碰掉了。幸亏樊继伟看出了他的反常,从身后一把抓住其潜水衣,把他拽出了水面。

经过半小时等待,黑暗的水面上慢慢升起一道光,董周影带着一袋采集好的水草样本游回岸边。博士查看后满意地竖起大拇指:“根很完整,非常好。”

樊继伟(右)在岸边整理海草样本

浮在海里的董周影骄傲地说:“我挖得可仔细了,连泥都带着呢。”

樊继伟也紧跟着边鼓励边开玩笑道:“今晚回去给你加夜宵——仨大馒头。”

董周影接着又潜回海底,去采第二袋海草,樊继伟则和博士在岸边将成团海草一根一根理顺打包。三人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才结束。

其实,在樊继伟和董周影看来,这样的作息才是潜水员的日常状态,因为捞海鲜时基本在晚上进行,很多海底生物也是“夜行者”。

按照他们这行总结出的时间规律,抓鲍鱼和螃蟹一般在晚7点到晚11点,抓海参则有两个时间点,凌晨2点到4点,这是它的觅食时间;早上6点到上午11点,这是它出来晒太阳的时间。其他时间,海底生灵们多数藏在泥沙和礁石下面,很难发现。而且潜水时间也要根据潮汐时间,涨潮到高点后,会有两小时的平潮期,没有海流,这时潜水比较安全。

说起来,与樊继伟一心扑在潜水事业上不同,徒弟董周影做潜水员多少有点“玩票”的成分。今年41岁的董周影在高密是个小老板,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和一家火锅店,每周二是他的固定休息时间,于是他周一下午会从高密赶到青岛市区,周一晚上和周二全天潜水,主要是捕捞海鲜。

在理发店工作的董周影

与其他人争分夺秒捞海鲜挣钱不同,董周影更像是凭兴趣而为。“我喜欢探索海底世界,水下就像小时候在动画片里看到的龙宫一样,风平浪静的,又非常玄幻。”更稀罕的是,董周影觉得经常在餐桌上看到的海鲜,它们在海底游来游去、觅食的动作很有趣。董周影曾经遇到一只螃蟹在蜕壳,他为此蹲在海底整整看了40多分钟。

就为赚点外快

樊继伟带过的徒弟中,张林芊格是唯一一名女潜水员。

“潜水就是为了赚点外快。”今年35岁的张林芊格,之前干了十年的“美人鱼”教练,带着“美人鱼”学员全国各地出差,去体验不同的海域。结婚后,她转行找了一家单位做白领,开始了稳定的生活,但为了日子过得宽松一些,便想着用自己的潜水技能挣点外快。

张林芊格

去年10月份,工作不忙的时候,她请假一个月去辽宁凌海捞海参,挣了一万多元。凌海附近有潜水员基地,类似旅馆,住了两三百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潜水员,张林芊格是唯一的女性。男潜水员都是几人住一间,她只能住单间,费用是25元一天。

“因为我是短发,又不爱和人聊天,很多人不知道我是女的。”张林芊格笑称,住的地方条件简陋,大家洗浴都在公共澡堂,她洗澡的时候,得叫上一块去的师兄弟们帮着把门。

海参捕捞分两季,一季是4月到7月,再就是10月到12月,天气越冷,捕捞价格越高。张林芊格眼见着捕捞费用从每斤1.3元涨到1.8元,到了12月份,捕捞费用能涨到每斤10元。

“我见过一个能干的大哥,一小时就捞了200斤海参。”当时因为生理期耽误了几天,张林芊格想赶上其他人的进度,有一天她从早上7点钟捞到下午四点半,一口饭都没吃。

“看着满地海参,就相当于看见满地都是钱啊,哪顾得上休息。”她开玩笑地说。

张林芊格潜水时有一次受伤的经历。她在水下透过潜水镜看到了一只脸盆大的螃蟹,其实是光线折射放大的效果,这只螃蟹可能只有成年男子一对巴掌宽。张林芊格抓住它的时候,螃蟹也死死钳住了她的大拇指。为了让螃蟹松开蟹钳,张林芊格把随身带的刀子、铲子都用上了,使劲敲打,硬刚几分钟后,螃蟹才松开了钳子。但张林芊格的手指也被夹出一道血口子,“被海底生物弄伤特别难愈合,那道口子整整一个月才好。”

在凌海,张林芊格干到11月就收工了,那时,海面起了薄薄的一片雾,像在冒热气一样——“也叫海浩,其实是因为海面上方气温骤降造成的。”张林芊格感慨,“我认识的一个大哥,冬天潜水从来不戴手套,出水面时,他的手上还在冒热气,天生热体质,到了12月份还能干,真是天生吃潜水这碗饭的啊。”

如今,樊继伟的潜水员团队中,除了董周影、张林芊格这样的青年力量,年龄最大的63岁。他们一般几个人结伴出行,在海鲜比较多的海域捕捞,一次潜水三四十分钟,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大一点的海参一斤能卖到120元,一般品相的也能卖70元左右。他们算下来的话,一天的收入能轻松过千元。

“总体来说,现在这个行业收入比较高。”樊继伟说,一些成熟的潜水员,一年忙活下来挣个二三十万元没问题,说是“捞金”也算贴切。不过潜水“捞金”也要看天吃饭,遇上大风大浪天气,海水比较浑浊,能见度比较低的话,就没有办法下海。有时候一个月只能忙活几天。

前几年有人找到樊继伟,想请他去长江流域的古沉船里打捞文物。他也听说过,一些古沉船里遍布黄金、瓷器等,但还是婉拒了,“违法的事咱不干,虽然我也是个沉迷于赚钱的人。”

4月25日下午,一位潜水员开心地算着自己的收入:“早上捞了一个手机,然后又捞了些海螺、螃蟹,卖了四五百元,一天下来轻松拿到两千多元。”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