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被捕那天,韩国的天空灰蒙蒙的。
现任总统尹锡悦面对前来抓捕他的公调处人员,神情显得有些疲惫,但还算平静。
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明白情况,随后站起身,跟在公调处人员后面走出了总统官邸大门。
外面停着一辆警卫处的车,尹锡悦步伐虽然踉跄,但还算稳健。
上车前,他回望了一眼总统官邸和支持他的人群,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这次逮捕发生在韩国戒严风波后的第43天,尹锡悦也因此成为韩国宪政史上第一个被逮捕的现任总统。
很多网友拍手称快,认为尹锡悦自作自受,搞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戒严,纯粹是脑子进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然而,我却不太认同这种评价。
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看待,必须前后联系、全面分析。
复盘尹锡悦戒严及被捕的全过程,我不禁想起了三国后期的姜维。
公元346年,东晋权臣桓温带兵攻入成都,无意中发现了蜀汉大将军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密信。
这封信只有23个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封信让桓温感叹不已,一是感叹姜维可以瞑目矣,二是感叹后主绝非昏庸之主。
姜维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大局,个人的名誉和利益是可以牺牲的。
他假投降钟会,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以身入局的行为为后人传颂。
同样,尹锡悦这一系列操作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深意呢?
韩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军事戒严是由全斗焕发起的。
全斗焕出身军旅,在朴正熙遇刺后,通过双十二军事政变掌握了政权。
然而,军政府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导致了1980年的光州事件,造成大量无辜者伤亡。
光州事件成为全斗焕一生的污点,也是他后来被迫下台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全斗焕在被迫下台时也不敢再动用军方,不敢再来一次军事戒严。
四十年后,民主和自由已经深入人心,军方不能干预政府的观念根深蒂固。
没有军方背景的尹锡悦为何要发起一场军事戒严?
难道他是脑子进水了吗?
还是孤注一掷、豪赌一把?
也不排除这两种可能,但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解释:尹锡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避免韩国成为炮灰的可能。
从2024年7月开始,美日韩频繁联合军演,并邀请北约各国参与。
到11月时,几乎全部北约国家都派了军舰参与军演,驻扎在韩国的外国军队多达19支。
这是鹰酱准备梭哈一把大的,矛头对准俄罗斯和东大。
面对以美为首的北约磨刀霍霍,东大和俄罗斯也开始在日本海及黄海搞大规模军演。
朝鲜半岛战争阴云密布,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非常大。
北朝鲜炸毁了三八线附近的关卡,切断了与韩国的陆上交通,选择了避战。
日本石破茂内阁集体辞职,尹锡悦也发起了六个小时的军事戒严闹剧,将韩国政坛搅乱成一锅粥。
这些举动是不是巧合?
或许是炮灰之间的默契,硬是把半岛局势降了温。
尹锡悦被捕后,白宫迅速发表声明,赞赏韩国所做的努力,强调美韩合作的重要性。
这似乎是在抛弃尹锡悦,要知道尹锡悦之前积极推动韩美关系,表达对美国的支持。
为什么忽然抛弃了?
这不太符合美帝的作风。
接下来的变化更加耐人寻味。
美第一岛链彻底崩溃,第二岛链基本失守,大部分驻军撤到关岛、夏威夷。
菲律宾不再纠缠黄岩岛,东大六代战机横空出世,小本子政界大佬深夜来访,北朝鲜对南韩的戒严及弹劾总统等闹剧不发表评论。
这些变化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得不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我们再回到尹锡悦身上,毕竟他才是这场戏的导演与主角。
韩国的闹剧还要继续,需要李在明、文在寅等副导演或配角配合,这样才能让美帝等观众信以为真。
有人说这不可能,尹锡悦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他已经被全体韩国人民抛弃,他甘心这么做吗?
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他们后悔吗?
孔子回答:“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为了三千里河山、八千万同胞免遭战火涂炭,尹锡悦当然甘心这么做!
况且,尹锡悦的结局大概率也差不到哪里去。
上周,韩国两大民调机构发布调查结果,尹锡悦的支持率逆势上升,一家是36.9%,另一家给出的是40%。
要知道,在去年12月宣布紧急戒严令之后,尹锡悦的支持率一度跌至11%。
看来,韩国民众已经开始回过味来了。
无论是姜维还是尹锡悦,他们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或许,历史终将证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到了更多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