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调停俄乌为何偏袒普京?他所运用的,是毛主席72年的方法论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3-06 21:32:55

俄乌冲突在三年之际即将迎来“尾声”。

但乌克兰与俄罗斯到底能不能停战,还是要看接下来的外交结果,两国停战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俄乌冲突的“大推手”美国已经换了掌舵者,特朗普上台前的承诺,就是叫停俄乌战争,如果特朗普无法完成,那么他将会陷入巨大的政治麻烦。

两国不能停战是小概率事件,但也有可能发生。

因为泽连斯基眼看美国保护无果,转头寻求欧盟以及欧洲国家保护,近日来,英国已经给予了乌克兰一批战争贷款,这笔钱又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战争使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前线冲突加剧,停战确实有可能成为泡沫。

那么问题来了,俄乌冲突就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发生的,特朗普急着叫停,为什么不愿意答应乌克兰的条件:

给予乌克兰安全保护,同时也签订一个合理的“美乌矿产协议”,而不是所谓的50%或者5000亿美元。

其次,就是特朗普显然非常“偏袒”俄罗斯。

比如乌克兰在联合国所提出的草案中,乌克兰坚决写上:俄罗斯侵略乌克兰。

而对于这份草案,美国不予认同,选择跟俄罗斯站在一起。

再比如调停的过程中,美国的外交人员和部门显然很“尊敬”俄罗斯。

负责跟俄罗斯谈判“停战工作”的,乃是国务卿鲁比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沃尔兹,以及中东事务特使威特科夫等人,阵容可谓是站满了美国的外交大拿。

反观负责对乌克兰进行谈判的,是美国设立的俄乌事务特使凯格洛,这个人对乌克兰的态度非常傲慢,泽连斯基常常受挫。

除此之外,美国和俄罗斯此前不久还在沙特进行两个外交团的会晤,在这次会晤中,美俄谈到了一系列合作,包括石油合作问题,似乎过去的“资金冻结”,“经济制裁”、“技术制裁”全部不存在,跟特朗普和万斯于白宫“教育”泽连斯基大有不同。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如此偏袒俄罗斯呢?

其实根据俄罗斯这两年的发展,就能发现,美国其实担忧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他们不得不“讨好”俄罗斯。

特朗普所做的这些行为的根本逻辑,并不是他独创的。

早在1972年的时候,毛主席对待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提到了关于国家在大国格局中的生存智慧,特朗普如今所做的事情,就是对毛主席当年智慧的一种应用。

俄罗斯“全面转向东方”

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美国和欧洲其实是定位摇摆的。

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接纳俄罗斯进入西方,一方面又必须跟俄罗斯保持相对亲密的联系。

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一旦全面融入西方,那么对于东方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反之,对于西方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心底都难以彻底拉拢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有着他自己的生存智慧,他知道自己“奇货可居”,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做选择。

以前的普京是倾向于西方的,但随着俄乌冲突,普京心中最想要的朋友(欧盟、美国)全部对他重拳出击,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转向东方。

俄罗斯转向东方的表现也非常简单,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完成。

第一、俄罗斯的能源大规模向东方输出,西方能源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减少。

在俄乌冲突‬前‬前,2021年,欧盟国家进口俄天然气1550亿立方米(占欧天然气进口总量45%)。

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也是最大的石油产品供应国 。欧盟自俄进口煤炭占欧盟进口总量近50%。

欧洲市场曾经对俄罗斯来说更为重要,欧盟的进口占俄罗斯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的60%和天然气出口的 70%以上。

但是在2022年2月冲突爆发后,西方决意降低俄能源出口收入,以削弱普京维系战争的养料。

先是美国和加拿大彻底拒绝俄石油,英国又在2022年的6月停止进口俄化石燃料。

到了八月,欧盟给予致命一击,决策禁运俄煤炭。

西方的全面抛弃,让普京停止幻想,于是在2022年,普京开始能源供给结构的改革,开始转向东方。

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在2022年这一年,我国自俄进口煤炭增长31%,达到6950万吨。

俄罗斯给印度的‬煤炭交货量飙升3.5倍,达到840万吨。

石油‬方面‬,印度和中国成为俄57%石油出口的目的地,在未来,这个数据只会越来越高,俄罗斯会彻底跟西方脱钩,融入东方。

第二,贸易全面转向东方。

从几百年的历史上来说,西方一直是俄罗斯资金、 技术的主要来源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样的,俄罗斯也是西方的“大客户”。

比如说,过去多年的时间里,欧盟长期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2020年这一年,欧盟占俄罗斯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37.3%。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已禁止向俄出口超过 439亿欧元的商品和从俄进口912亿欧元的商品,双方贸易水平大大降低,欧盟‬在制裁俄罗斯的同时,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同比增 加32%,达到1175亿美元。

跟能源是一个道理,这个数字未来会不断提升,直至完全融入东方。

第三、外交友好全面转向东方

直到2023年3月底,俄罗斯非常重要的外交文件: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到了俄罗斯未来外交关系的变化。

这份外交文件,是俄罗斯酝酿了七年准备的,属于是牵扯到了俄罗斯“国运”的一份文件,不可能随便更改。

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 俄罗斯外交地区优先方向排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首先,欧洲、美国及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仅位列南极洲之前,排名倒数第二、三位。

其次,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一跃成为仅次于近邻、北极的第三、四位。

这也意味着,俄罗斯的全体转向并不是说说而已,从上层的政治,到基层的民间百姓,全部都会按照这一个政治转向去做新的变化,假以时日,俄罗斯就会完成“敌西亲东”的变化。

俄罗斯的转向,特朗普的担忧

其实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俄罗斯的这种全面转向,是真的卯足了劲,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对西方的“仇恨”进行转向的,这种转向带来的结果就是,俄罗斯未来会与东方加强合作,加固东西壁垒,作为一个横跨欧亚重要区域的国家,俄罗斯的立场,对于世界的格局影响非常大。

在一开始,美西方只是想打压俄罗斯,他们低估了普京的血性,因为他们总是认为,普京是具备妥协智慧的,可是没有想到在冲突爆发之后,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没能够让普京低头,反而让他“犯轴”。

对于美西方来说,这是他们完全不想看到的局面。

美国已经能够确定,中国已经完全崛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大层面,成为了世界的新超级大国,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发育不良,但是军事潜力不容小觑,主要就是俄罗斯的核武器,依旧是能够毁灭世界的底牌。

俄罗斯的全面转向,这是一个再经过几年,任何人来都无法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再任由俄罗斯全面转向五年十年,俄罗斯将会彻底融入一个东方体系,到那个时候,即便俄罗斯的领导人不再是普京,是一个亲近西方的领导人,都无法完成转向,甚至都无法完成选举一个亲美西方领导人的可能。

因为民间的基础,民间的贸易,国家的基本外交和经济对象,都是东方,俄罗斯在天然上就跟西方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相比起乌克兰这个国家,俄罗斯的彻底远离,对于美国才是致命打击。

所以特朗普现在必须要立即叫停冲突,即便是牺牲掉乌克兰也没有关系,牺牲掉乌克兰,讨好俄罗斯,美国起码还能拉回俄罗斯一点点,这也是特朗普现在高度偏袒普京的原因,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道理特朗普是懂的。

而特朗普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明白一个朴素的国际外交道理,这个道理,毛主席在1972年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

毛主席在72年的谈话

1972年1月6日,毛主席在同周总理、叶剑英元帅谈外事工作时说:

“基本问题是,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不能两面作战。口头上说两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战都可以,实际上就是不能两面作战”。

此时的中苏两国关系已经陷入了僵局,因为苏联多年以来的对中国强硬策略,加上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国际局势也已经变化,就在苏联与我国关系不好的时候,美国这时候有意与中国缓和关系,也是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毛主席提出了他的外交智慧。

毛主席认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实实力多么强大都好,一定不能两面作战,两面作战是危险的,毛主席在过去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不管是政治思维,还是军事策略体现,都是反映了这一个原则。

1972年的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秘密访华,中美的外交关系因此走向缓和。

到了7月24日,毛主席在与周总理、外交部长姬鹏飞等谈国际问题时,对于此前提出的观点再次进行强调:

“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们的政策。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

毛主席的这种外交智慧,可以说是领导的中国后来几十年的外交工作,所以中国在1979年跟美国建交,是有着毛主席的领导基础的,毛主席也清晰地明白,现如今的国际发展,绝对不能够两面作战,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

这也就是特朗普现如今的外交方法论,而且相比毛主席当年所说到的情况,特朗普如果不拉拢俄罗斯,俄罗斯与东方完全融在一起,美国就不是两面作战了,相当于是三四面作战了,即便是美国,都不可能承受这样的压力。

所以毛主席一直都不害怕美国和苏联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看出了这些政治家的本质,他们不可能真的就跟嘴上说的一样,彻底“决裂”,比如拜登挑起欧洲的冲突,特朗普现在就要“找补”,这就是一种规律,也是毛主席早就看透的国际政治家的一贯特点。

1 阅读:698
评论列表
  • 2025-03-07 15:28

    特朗普既然敢直播,敢把视频放出来,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团队一开始就预测到了所有可能性,根本就不担心乌克兰演员过激的行为。不论乌克兰是 同意还是拒绝,这次会面都是做给俄罗斯看的,用来当一个筹码与俄罗斯进一步谈判。老特开局最需要的是,摆平民主党的阻力,让欧洲人在乌克兰重建开始前站好队,如果继续跟随上届民主党的政策就是敌人,就这么简单,他可不想四年当个被提线的木偶。他还可以趁着这个由头,整治国内潜藏的政治对手,把演员的价值利用和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