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之春

中国农大的任理教授在南京大学讲学

挺举的是我,后面的是我的好友任理
我有个好友是博士,后来又当了博导,而且是带外国留学生的博导。那满腹经纶积蓄了几十年,曲曲弯弯的成才路坎坷而艰辛。回首往事,不禁惊叹,原来博导是这样炼成的!
我俩是高中的同班同学。我是在开学以后,才从外地转学的插班生。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上下学都是独来独往。不久,学校搞开门办学,要到离学校很远的农村去,我一个人按照老师说的大概方向徒步跋涉。走到一段不宽的土路上,突然听到后面有一阵清脆的车铃声,我下意识地靠右走,把路让开,也没有注意后面的来人,继续往前走。
那骑车的人在我旁边下来了,还叫着我的名字(新同学由老师介绍姓名)。回头一看是我们班的同学,但我却叫不上他的名字。他小平头,瘦长脸,身体单薄,但那双眼睛水灵灵的会说话。他自我介绍后,让我坐二等。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几句话就聊到一起了。原来他也是“文革”前后随父母从北京迁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似的经历让我们一下成了好朋友,从此我们常常形影不离。
在学校我俩是邻桌,说不完的话,课外说,彼此串门,你家我家,有来有往。后来一起玩起了健身,拿着《新体育》参考制定训练计划,杠铃下蹲,挺举、抓举、卧举;哑铃曲臂;负重俯卧撑。分组练习,加减重量,练爆发力,练耐力,练速度。无论酷暑严寒始终坚持,一年多下来,胸肌隆起,臂力倍增,腰腿有劲,身体倍儿棒。我们由此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吃苦,懂得了坚持。
后来,我们同时下乡,在两个不同的公社当知青。一年以后,他父亲所在的研究所内部招工,他入所上班。环境的改变,使他产生了对知识的饥渴。那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他父亲是留苏的副博士,所里的长辈像他父亲这样经历的人不乏其人,年轻人中,北大、兰大、北京地院、长春地院的毕业生多如牛毛,他一个“白丁”怎么立足?于是,他发誓要改头换面。
第一次高考失利,就先入系统内的“721”大学半脱产学习,拿到大专学历以后,还要继续深造,涅磐重生。但这又谈何容易,他周围强手如林,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是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起点远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要在此中脱颖而出,捷足先登,并非易事,要比别人多付出百倍努力才有可能。
在那时,研究生考试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新鲜事,考什么,怎么考,倒是谁心里都没有多少把握。他唯一的优势是记忆力好,过目不忘,有毅力,能吃苦。于是,他在基础课上下功夫。高等数学、英语是他的弱项,就从攻克此项入手。他家就住在离单位不到几百米的家属院,为了静心学习,他在单位又要了单身宿舍,除了回家吃饭,整天都泡在单位。挑灯夜战,起早贪黑成为常态。自学钻研成为主战场,难题一个一个破解,难关一个一个攻克。实在啃不动的硬骨头,单位所有才子们成为他请教的对象,不耻下问,能者为师。没有现成的复习资料,就用别人用过的教科书,更没有人指点重点,靠题海战术,大量做题,覆盖所有的知识点,笨鸟先飞,以勤补拙。
许国璋英语全册教材,成为他攻克英语的最主要的教科书。清晨,主要用于背单词和口语练习,夜晚则高等数学和英语交替学习,以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自学苦读,体重减了,眼睛总带着血丝,视力大不如前,头发也显稀疏,零星的白发也钻了出来。但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取得了惊人的战绩。虽未获全胜,差几分没有被录取,但还是在全所几十名竞争者中名列前茅。他不但没有被失败吓倒,反而越战越勇,查缺补漏,来年又战,终于考上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成为他们所“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使他真正达到了涅槃蜕变,拿到了硬邦邦的国家重点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凭。那时他的父亲已经荣升为研究所的第一把手,他父亲的叔叔曾是三十年代的省委书记任国祯,婶母陈少敏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唯一没有举手通过开除刘少奇党籍决议的人。他不愿意生活在父辈的光环下,要靠自己的能力奋斗,证实自己的才干。他毕业分配没有回父亲所在的研究所,而选择了到邯郸水利电力学院任教。
三年之后,他又重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已过了而立之年,就是凭着一股拼劲和韧劲,不断地积蓄知识和力量,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个人的命运以及对于社会贡献的能力。
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不但努力学习专业,还帮助老师任教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拓展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次和学生一起到外面吃饭,那天小饭馆生意特别好,食客多,服务员少。他就自己拿着票,去取饭菜。有的学生不解地问:“咱们怎么能干这种活儿呀?”他就解释到:“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并不比别人高人一等。人家忙不过来,我们帮一把,并不会失身份。”他用自己的言行,给尚未融入社会的学生们(比他小七八岁)上了一课。教他们怎样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更好地融入社会,改掉总是俯视社会的习惯。
博士毕业后,他又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由于他出色的研究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被留校任教,完成了最后的华丽转身,从此开始在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辛勤耕耘,一步步攀登,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设立有分量的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已单独指导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有外国留学生),还与人合作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2人。
这一路走来真是太不容易了,若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没有一个顽强的毅力,没有一个超人的智力,要想来一个这样的华丽转身是不可能的。这样炼成的博导,是把理想、意志和毅力汇成不熄的火焰,百炼而成。

作者简介:从小在总参军训部(训练总监部)大院长大,后随父亲到陕西韩城支左,最后又随父亲离休定居河北省石家庄市。本人下过乡、当过兵、作过营销,现已退休,在北京带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