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零售业的寒冬中,胖东来如同一团烈火,以“员工月薪9000元”“95%利润分给员工”的标签频繁引爆舆论。
然而,当公众沉浸于对“良心企业”的道德赞美时,却鲜少追问:这家不融资、不扩张的区域商超,如何在高福利与高盈利之间实现平衡?
其模式为何让永辉、步步高等学徒“抄作业”却屡屡不及格?本文将以商业逻辑的锋利刀刃,剖开胖东来的经营密码,揭示其高薪神话背后的盈利本质与行业困局。
胖东来2024年170亿元销售额、8亿元利润的数据背后,暗藏着一套与传统商超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型:
1. 超市引流+商业地产变现的黄金组合
胖东来通过极致选品(如北海道可乐、日本酱油)与超预期服务(免费礼品包装、宠物寄存)吸引日均客流量超行业均值3倍,形成堪比景区的“流量黑洞”。
而这些流量在购物中心内被二次变现:黄金柜台需“叫号”购买,茶叶年销6.19亿元,苹果专卖店、高端餐饮等高毛利业态贡献核心利润。这种“超市亏本引流,商业地产收割”的模式,本质是线下版的“免费经济学”。
2. 自有品牌与情绪价值的双重溢价
开发“DL”系列洗衣液、果汁等自有品牌,通过供应链直控将成本压缩30%以上,却以进口商品标准定价,实现毛利率超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
更隐秘的利润来自“情绪价值”商品化:电影票半价退款、羽绒服标价仅赚0.3元等策略,将信任转化为溢价能力。2024年其复购率超90%,客单价达168元,证明消费者愿为情感体验支付溢价。
3. 成本控制的逆向操作
表面看,保洁员8000元月薪、263页清洁手册是成本负担,实则构成效率壁垒:员工流动率低于2%(行业平均25%),节省招聘培训成本;40天年假与“不开心假”降低服务失误率,间接减少客诉损失。
供应链端,生鲜直采损耗率仅1.2%(行业5%),淘汰70%低效商品提升周转效率,形成“高投入-高效能”的正向循环。
于东来“95%利润分给员工”的承诺引发惊叹,但细究财务数据可见精妙设计:
1.分母游戏:利润核算的“瘦身魔术”
胖东来将房租、水电、损耗等运营成本全部计入成本端,仅将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净利润”作为分红基数。
以2024年8亿元利润计算,7000名员工人均分红约10.8万元,折合月薪9000元,恰与公布数据吻合。
这种“先保障经营现金流,再分配剩余利润”的机制,规避了传统企业“固定比例分红”的财务风险。
2.阶梯式分配:激活组织活力的隐形杠杆
不同于山西荣河超市突击分红913万元的“雨露均沾”,胖东来采用“岗位价值×绩效系数”的分配模型:店长年薪超200万元,保洁员7000元起薪,既保证基层获得感,又通过悬殊差距刺激晋升竞争。
更关键的是,将员工收入与单店盈利深度绑定——时代广场店44亿元年销售额对应的人均效能,是永辉同类门店的3.2倍。
3.社会资本转化:信任红利的二次收割
高薪策略本质是购买员工的“情感劳动”:员工将公司当作“家”而主动维护品牌形象,形成服务创新的自发动力。
当“员工跪地擦货架”的视频全网传播,带来的免费广告效应远超传统营销投入。这种将人力成本转化为品牌资产的策略,在2024年为胖东来节省广告费超2亿元。
尽管永辉、步步高等企业耗费巨资学习胖东来,但其2024年财报显示:调改门店初期销售额暴涨6倍,但3个月后回落至2倍,扣非净利润仍为负值。根本原因在于无法突破三大壁垒:
1. 区域垄断与规模克制的辩证法
胖东来深耕许昌、新乡等三四线城市,通过政商关系获得核心商圈低价长租(许昌时代广场店租金仅为一线城市同地段1/10),形成区域流量垄断。但其刻意将门店控制在13家,单店面积2-3万平米,避免规模扩张导致的管控失灵。反观永辉943家门店、中百1686家网点,既要应对全国供应链的复杂度,又受制于资本市场对规模的追求,注定无法复制“小而美”模式。
2. 文化基因的时间沉淀
“真品换真心”口号背后是30年积累的信任资产:1998年推出免费修家电服务,2003年公开商品进价,2024年因食品安全问题赔付顾客1000元/人,这些长期主义行为构建了消费者“无条件信任”。而学徒企业往往陷入“既要学服务,又要保利润”的悖论:步步高调改后虽将员工薪资提高40%,但相比胖东来仍低30%,导致服务标准变形。
3. 创始人权威与制度化的悖论
于东来的个人魅力是模式运转的核心:他拒绝资本介入、亲自制定228页《蔬果课实操手册》、用“1分钟动员会”取代KPI考核,这种“人治”体系依赖领导者绝对权威。而上市公司受制于董事会、股东利益,难以让渡控制权。更残酷的是,胖东来95%利润分红的可持续性,建立在创始人仅持股5%的前提下——这对追求股权增值的传统企业家而言,无异于商业逻辑的自我颠覆。
胖东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模板,而是撕开了传统商业逻辑的裂缝:
对“人力成本陷阱”的颠覆:中国零售业人均效能(2.3万美元/年)仅为美国(6.8万美元)的1/3,主因是低价劳动力导致的消极服务。胖东来证明,将员工成本从“费用”重构为“投资”,可激活人效红利。
信任经济的货币化路径:当永辉们还在用促销战争夺流量时,胖东来已通过透明定价、过度售后将信任转化为品牌溢价,其0.06%的投诉率(行业平均0.3%),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利器。
商业向善的可行性验证:在ESG(环境、社会、治理)成为全球商业准则的今天,胖东来用95%利润分配、周二闭店陪家人的实践,证明社会责任与商业成功并非零和博弈。
然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同样明显:依赖区域市场红利、创始人生命周期、非标服务难以数字化,使其更像一个商业乌托邦。
当于东来宣布“未来目标每周工作36小时”,已隐现人力成本攀升与盈利可持续性的矛盾。或许正如经济学家宋清辉所言:“胖东来是高薪激励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孤本。”
胖东来的意义,恰似零售业夜空中的北极星——它指明了一个更人性化的商业方向,却不必要求所有企业循迹而行。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真正可借鉴的并非“95%利润分红”的豪举,而是其“将员工与顾客作为价值共同体”的底层逻辑。
当中国商超挣扎于“学胖东来找死,不学等死”的困境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在效率与人性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毕竟,商业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单一路径的模仿,而是多元价值的共生。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转发!
其实并没有多高,和正常商超差不多,只是它进的货比较正规牌子,价格高正常。
我就想知道胖东来超市给供应商货款周期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