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山海自有归期,春天自有希冀,杨花落尽子规啼,雨生百谷得明净。谷雨,携着暮春的温柔与蓬勃,在风中播撒希望,于雨中滋养万物。
当诗人的笔触掠过这个充满张力的时节,那些浸透了时光的文字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哲思,更有在命运跌宕中始终清澈的灵魂。
让我们透过三首跨越时空的谷雨诗,在听风、沐雨、赏花中,读懂中国人刻在节气里的生命智慧。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其一
宋.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这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是一首伤春诗。人生已近暮春得黄庭坚,也在风雨落花中品出了别样的况味。
此时,仕途的风雨比暮春的骤雨更令人心惊,落花簌簌里,他收到弟弟黄叔向的和诗,见诗中以“花”字为韵,便写下《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其一》,借谷雨景象抒怀。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开篇便是谷雨时节的苍茫。
柳絮纷飞如游丝一般缠绕,风雨过后,满城繁花零落成泥。这景象看似凄凉,却暗含自然的规律:春日的绚烂终会褪去,正如人生的起伏跌宕无可避免。
黄庭坚没有沉溺于伤春,而是笔锋一转:“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比起清明时节东郭外的热闹酒局,他更爱西窗下一杯清幽的谷雨茶。酒是喧嚣的,茶是沉静的;酒易醉人,茶可醒心。在风雨洗尽铅华后,他选择用一盏清茶,守住内心的澄明。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一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苏轼的影响。经历了“乌台诗案”牵连、新旧党争的倾轧,他也无一幸免,最终在仕途辗转中客死他乡。虽然数次被贬,可他始终如茶一般清冽。
人生暮年,黄庭坚在谷雨茶中悟到的,是一种“断舍离”的智慧:当外界的风雨打乱了人生节奏,与其在热闹中迷失,不如学会在独处中沉淀。就像谷雨的雨水冲刷落花,看似是终结,实则是为夏日的生长积蓄力量。
人生亦如是,那些被命运“风吹雨洗”的时刻,恰是让我们放下浮华、回归本真的契机。茶凉可续,心乱需静,守住内心的那杯“谷雨茶”,便是在变迁中守住了生命的回甘。

书斋
元.仇远
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
园林此后无车马,竹杖芒鞋政自佳。
宋末元初,生于乱世的文人也面临着朝代更迭的剧痛。仇远作为南宋遗民,也曾出任过溧阳儒学教授,但当时并不注重儒学,故而没过多久他便罢官归乡,隐居山林,以诗书自娱。
《书斋》一诗写于谷雨节气,此时风晴日朗,他在书斋中目睹花开,有感于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写下这首超脱尘世的诗。
“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谷雨逢晴,百花应时而开,仿佛整个春天的色彩都被收进了小小的书斋。当外界的纷扰都被关在书斋之外时,诗人也静下心来,在文字与自然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这里的“乱”字妙极,不是杂乱,而是繁花竞放的热烈与无拘。
“园林此后无车马,竹杖芒鞋政自佳。”热闹的园林不再有车马喧嚣,诗人却偏爱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其间。这一身装束,正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超然,也是遗民不事权贵的倔强。
仇远的《书斋》,是中国文人“大隐于市”的缩影。在时代的巨变中,他选择了一条孤独却坚定的路:不追逐车马繁华,只守护内心的“一壶春色”。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维的“空山新雨后”,他们都在孤独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谷雨的花“乱开”而不失序,正如人生即使身处动荡,也能在精神的花园里种桃种李种春风。当我们被世俗的“车马”追逐时,不妨学学仇远,捧一卷书,泡一盏茶,在属于自己的“书斋”里,让心灵在花开中舒展,在孤独中生长出强大的根系。

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因开仓赈灾触怒权贵,最后毅然辞官,以卖画为生,寄情于竹石之间。
《谷雨》一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虽然生活困顿,但他笔下的谷雨并没有风雨的苍凉,只有晴和的明朗,正如他历经世事沧桑后,依然保持着清正刚直的品格。
首句便点出谷雨的另一种模样——无风无雨,阳光晴和,亭亭翠竹在暖日中舒展枝节,那“节柯”既是竹的形态,更是君子气节的象征。
颔联“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了傍晚凉风中,好友来访,以新采的松萝茶相待。松萝茶产自安徽,因炒制工艺讲究而闻名,郑板桥不用名贵茶具,只以粗壶泡之,茶虽简,情却真。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寥寥数笔,新竹、淡山跃然纸上,正如他画竹“冗繁削尽留清瘦”,在简素中见真章。
最后“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将两个节气相连,把时光泡进茶里,在静坐中看岁月流转。
郑板桥的谷雨,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智慧。
他一生爱竹,因为竹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他嗜茶,因为茶有“洗尽古今人不倦”的淡泊。从官场到民间,他放下了功名的负累,却守住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就像谷雨的竹子,经历了春雨的滋养,正在拔节生长,每一节都记录着向上的力量。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真正的高贵,不是外在的繁华,而是内心的“节柯”: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底线,于简素中照见山河,于平淡中修得从容。

三首谷雨诗,三种人生况味:黄庭坚在风雨中煮茶,教会我们在变迁中守心;仇远在书斋里赏花,告诉我们在孤独中修心;郑板桥在晴和里观竹,让我们在简素中见心。
谷雨,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气,而是中国人诗意的缱绻。风会停,雨会住,花会谢,但在这循环往复中,我们学会了像植物一样生长: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在每一个“人间四月”,既接受生命的馈赠,也直面时光的磨砺。
当我们合上诗篇,窗外的谷雨或许正淅淅沥沥,或阳光晴好。无论何种天气,愿你我都能在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谷雨茶”“书斋花”“亭亭竹”,在听风、沐雨、赏花中,阅尽人间四月,也读懂自己心中的四季。
毕竟,最好的节气,从来不在日历上,而在我们与时光和解的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