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有心理问题?答案扎心又现实!

芸芸评育儿 2025-04-20 05:21:16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前几天写了一篇保护孩子心灵的文章,收到了好多私信,其中有不少家长这样留言:

相信这样的话,你一定听过,甚至可能自己也这样抱怨过:

“我们小时候谁没挨过打?不照样活得好好的?现在的孩子骂两句就抑郁、厌学,是不是太矫情了?”

作为一个85后,今天我想说出这背后的真相——不是过去的孩子更“抗揍”,而是他们的痛苦,根本不被允许表达。

一: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那个年代“心理问题”不配拥有姓名

你以为80、90后的童年真的没有心理问题?错了,只是那个年代没人关心“心理健康”。

那个年代的情绪问题,都被贴上了别的标签:

孩子被打后变得孤僻,会被夸“终于懂事了”;

-孩子因为恐惧而尿床,会被骂“没出息”;

-孩子厌学、逃课,只会迎来更狠的棍棒……

不是没有伤害,而是伤害被当成了“成长必经之路”。

其实,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童年时期的暴力对待,与成年后的焦虑、抑郁、低自尊密切相关。

只是那个年代,没人会把“不开心”当回事,更不会承认“打骂教育”有问题。

二:为什么我们“没疯”?

因为全社会一起“疯”

或许你会说:那又怎样,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吗?也没动不动就崩溃了……

浩源妈妈想说:过去的严厉教育之所以没让一代人崩溃,是因为:

1:统一标准:家家都打孩子,你不会觉得自己特别惨。

2简单世界:成绩不好大不了打工、种地,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全方位否定人生价值。

3:自由放养:虽然在家挨打,但出门爬树、下河、疯玩一整天,情绪有发泄的出口。

现在的孩子呢?

在家被父母24小时“精细化管控”; 在校被老师用成绩排名PUA;在社交网络被同龄人的“完美生活”隐形比较;​

压力无处不在,却无处可逃。

三:痛苦从未消失,只是代代相传

很多人说:“我小时候挨打也没记恨父母啊!”

但事实上,那些未被处理的创伤,往往通过另一种方式延续:

明明想对孩子温柔,失控时却下意识扬起巴掌——像极了当年的父母;

对孩子说“不许哭”时,突然想起小时候自己被骂“矫情”的场景……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代际传递”——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童年的烙印早已刻进骨髓。

四:不是孩子变脆弱

而是我们终于听见了他们的哭声

所以,不得不承认一个真相:

过去的孩子不是“没事”,而是他们的痛苦:

被当成“矫情”忽略,

被“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合理化,

甚至被“打你是为你好”美化成爱……

现在的孩子“一骂就抑郁”,也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抗。

这时候肯定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就是被惯坏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不是更脆弱,也不是被惯坏了,而是更清醒:

他们知道压抑不是坚强,沉默不等于健康;

他们拒绝接受“打你是为你好”的强盗逻辑;

他们敢于说:“你们给我的爱里,藏着让我窒息的伤害。”

社会也终于承认“心理伤害也是伤害”;

我们也终于知道,教育不是“打服”,而是“理解”。

五: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孩子

浩源妈妈觉得与其争论“打骂教育有没有用”,不如问问:

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恐惧权威的“乖孩子”,还是一个敢于表达需求的完整的人?

教育的终极答案,其实很简单:

允许孩子哭闹,而不是命令他“憋回去”;

接纳他的失败,而不是羞辱“你怎么这么笨”;

给他自由奔跑的童年,而不是用补习班填满每一分钟。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以前的孩子挨打却没事”,根本是一个残酷的错觉。

不是暴力教育没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孩子,连喊疼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孩子敢于抑郁、敢于反抗,恰恰是时代的进步。

我们终于开始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独立个体。

对于“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你怎么看呢?

你小时候挨过打吗?它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完全复制自己的童年教育方式吗?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 2025-04-20 07:54

    现代孩子两家大人都一起宠着惯着,被养成了巨婴,心里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这是有原因的 过去一家好几个孩子,大人工作养家没精力管孩子都是大的带小的,根本不存在矫情,不然会挨打还得憋着。现在的孩子你试试,他们的心里我就应该被宠着,被哄的,怎么可以受委屈,你们大人反天了!所以巨婴形成了,我要你们就得给,不给就发脾气,严重的殴打父母殴打老人,因为一家一个孩子那是重点保护的,那是祖宗。所以脾气大,暴躁,情绪瞬间就爆发。[得瑟]

芸芸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