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随着冬天的步伐,品读有关冬天的诗词,不知不觉,冬已过半,感觉冬天的诗词读不完,也品不尽。持不同的心境读读这些美好的诗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走进诗词,在美好的文字中,感受冬天的美好。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首唐代诗人贾岛的冬日诗。这首诗写的是雪后初晴的景色,淡淡几笔,散发出别样美,读来韵味无穷,令人神往。
雪晴晚望
唐·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因为生活没着落,出家当了和尚,后来还俗并参加了科举,但屡考不中。公元817年,贾岛科举落第后,寄居在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中,而这首诗便写于这期间。
“雪晴晚望”,意境很美的一个诗题,意思是:雪后天晴,天色渐晚时所望;通过一个“望”字,把冬日的雪、晴、晚渐向我们呈现出来,仿佛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冬日雪晴画。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开篇点题,写了雪晴远望之景。
这是一个冬日,天色渐晚,雪霁天晴,诗人走出寺院,出外游走。他倚着手杖,向远眺望。溪水上空,白云缭绕,叠叠重重。
从“倚杖望”三个字,我们可以想到,诗人是独自站在高处向远处眺望,悠闲而孤独。
首句“倚杖望晴雪”点题,给读者无限的视觉空间。我不禁想到雪后天晴那远山、白云、夕阳、溪水……心已飞向诗与远方。
“溪云几万重”,溪流上空,云雾缭绕。这不就是高山云海的美景吗?意境开阔、壮美。
开头的两个诗句虽然笔墨淡淡,但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开阔、素净的画面:雪后初晴,远山近水秀丽明净,溪水上空白云重重叠叠、变幻多姿。

接着的两句“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写了雪晴晚望的近景:樵夫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了白雪覆盖的茅舍。茅舍后面是那冷光闪闪的夕阳,正徐徐落入危峰。
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其中,“归”、“下”二字让沉寂、清冷的山间一下子有了生气;“危峰”,高耸的山峰,在寒冬的晚照下,雄奇无比。
这两个诗句对仗工整,充满了韵律美。诗人巧妙运用了动静结合、光色搭配进行描写,让本来清冷的山间,有了生机,有了烟火气息。
在寒日的“危峰”下,“樵夫归白屋”给人一种亲切、温暖感。我突然感受到,白云深处有我家的温暖。此外,我还想起了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此时,随着诗人的视线在转移,诗中的风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野火正燃烧着山冈上的蔓草,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石崖上的松树间。

“野火烧冈草”,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可谓是“野火烧尽”啊!
“石松”,石崖上的松树。我们可想而知,那山崖是多么的奇峻、那松树是多么郁苍。
读着这两个诗句,我不禁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还联想到,雪后初晴时的古松倚绝壁的景象,是多么的奇秀、峻美。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诗人饱览着雪后初晴的美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了。于是,他走向返回山寺的路,清晰听到山寺响起了悠扬的钟声。
这悠悠的暮钟声给整首诗增加了浓郁的诗味,读来韵味无穷,有一种归家的归宿感。
整首诗以淡笔写景,句句美妙、清新,意境开阔,写出了雪后初晴之美。读着这美妙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雪后初晴的别样美,读来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