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是“止跌回稳”。在这一目标下,城中村改造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作为稳楼市的核心抓手,它不仅承载着化解库存压力、释放住房需求的短期使命,更被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重构房地产底层逻辑的长期引擎。

一、政策组合拳:货币化安置与需求释放
当前楼市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库存高企与有效需求不足。截至2024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超30个月。在此背景下,城中村改造通过货币化安置直接刺激增量需求。以2025年计划新增的100万套改造项目为例,预计将拉动2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化,相当于2024年全国新房销售面积的20.5%。这一政策工具不仅能快速消化库存,还能通过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激活刚性及改善性需求的双向循环。
二、供需结构优化:从“增量扩张”到“存量盘活”
与上一轮棚改不同,2025年的城中村改造更强调“空间+产业+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例如,广州罗冲围项目通过“拆旧建新+产业导入”重塑城市功能,东莞万江新村则建设产业园并配套人才公寓,实现产城融合。这种模式不仅避免单纯依赖房地产开发,还能通过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形成可持续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扩大至近300个地级市,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推动项目落地。

三、市场走向:止跌回稳与区域分化
政策叠加效应下,房地产市场已现回暖迹象。2025年1月,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二手房成交量同比翻倍,库存去化周期显著缩短。然而,市场分化趋势难以避免: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因人口流入和改造项目集中,销售有望增长超20%,而三四线城市仍面临需求疲软的压力。国金证券等机构预测,随着保交楼推进和政策刺激深化,2025年楼市“止跌回稳”概率较大,但房价反弹幅度将受制于供需再平衡的长期性。

四、挑战与反思:避免“旧模式”陷阱
尽管城中村改造前景乐观,仍需警惕潜在风险。若过度依赖土地资本化回笼资金,可能加剧楼市供给过剩,反噬稳房价目标。专家建议,改造需兼顾低成本居住空间保留与产业生态保护,例如通过微更新而非大拆大建,为新市民和中小微企业提供缓冲地带。此外,政策需强化市场化导向,避免专项债等工具沦为“输血”而非“造血”手段。
结语
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房地产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短期看,其通过需求释放与库存去化为市场注入强心剂;长期则需通过产城融合、治理升级重构行业生态。2025年,楼市能否真正企稳,既取决于政策落地的效率,更考验对“存量时代”逻辑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