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为何还是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淇勤啊娱乐 2025-04-02 10:07:06

清明,这个带着淡淡哀思的时节,总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孔子虽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却又将祭祀与军事并列为国家大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古代君王祭祀活动

清明祭祖,传承家族印记

在不少地方,清明祭祖有着独特的讲究。就像作者老家桐城,把清明祭祖叫做“做清明” 。

小时候跟着父亲“做清明”,除了烧纸、磕头,还得在坟头插上五彩斑斓的纸标。

这纸标由多种颜色纸张叠剪而成,形如松散发辫,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向祖先传递后人的思念与敬意。

坟头纸标多,意味着家族兴旺;没有纸标,旁人就会觉得后人不孝。

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家族传承的重要体现。

它让后人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与祖先建立起跨越时空的联系,强化家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间传承的祭祀活动

祭祀演变,从血腥到文明

回溯历史,祭祀并非一开始就是如今这般庄重文明。殷商时期的祭祀,尤其是人祭,令人毛骨悚然。

像武丁王,献祭活人近万,连周公亲哥哥伯邑考都沦为祭品。

这与玛雅、阿兹特克用人献祭太阳的野蛮行径如出一辙。

周以后,人祭逐渐被摒弃,周公制礼作乐,将祭祀转化为礼乐文明的符号体系,通过强调德行和礼仪巩固统治。

祭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从血腥走向文明,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星堆祭祀仪式复原

孔子与祭祀,看透本质仍推崇

《史记》记载孔子小时候就热衷玩祭祀游戏,背后或许是他幼年缺失父系祖先祭拜的心理补偿。

长大后,孔子常担任“祝”主持祭礼,与扮演鬼神的“尸”打交道,深知其中人为操控的本质,故而“敬鬼神而远之”。

然而,他依然重视祭祀,因为祭祀不仅能凝聚部族力量,强化宗族子弟的身份认同,还是宗法制度的重要支撑,为分封制提供保障。

尽管时代变迁,礼崩乐坏,但祭祀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从未动摇。

古代民间祭祀活动

祭祀的多元价值,延续文明之光

在现代社会,祭祀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家族层面看,它是“以老为尊”传统的体现,像福建土楼祠堂的“丁口簿” 、潮汕宗族的“太公分猪肉”,通过祭祀完成代际传承与家族福利分配;

从商业角度,徽商将祖先祭祀与商业信誉挂钩,借祭祀传递商业信用,成就辉煌事业;

从国家层面,天安门的纪念碑、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重构民族共同体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让人们铭记先辈付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传承祭祀文化,拥抱现代文明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祭祀文化在传承中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不仅应保留祭祀的核心内涵,延续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和文化基因;

而且,也要结合现代文明,摒弃其中可能存在的封建迷信成分,以更加科学、文明的方式进行祭祀。

现代文明祭祀

那么,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祭祀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呢?

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与探讨。

0 阅读:7

淇勤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