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细思恐极的“老鼠人”事件:当代成年人,只有30秒

九真 2025-04-28 23:50:26

01

这段时间,“老鼠人”上了各大平台热搜。

指的是年轻人作息失灵,像下水道里的老鼠一般昼伏夜出。

主要活动——拿着手机在床上躺平。

如何鉴别身边的“老鼠人”?

试试在聊天时,发一张明亮的灯泡照片。

如果是人类,大概会问你发这个干什么?

但如果是老鼠人,他们会直接发送问号,或者已读不回。

因为长期蜗居在暗无天日的房间,拉紧窗帘,昼夜颠倒,对光线的敏感度堪比夜行动物。

“老鼠人”的生活轨迹,更是简单到令人咋舌:

日均步数个位数,洗澡要提前哄自己两小时,吃饭靠外卖续命,手机电量低于5%才不情愿地找出充电器充电。

某博主在网上感慨:

“我已经不出门不工作两个月了。鼠鼠我呀,在认真躺平。”

接着,她展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一觉睡到上午8点自然醒。

不是因为作息规律,而是因为昨天睡到晚上,这一觉相当于午觉。

醒来后,靠在床上玩手机。

10点想去厕所,等到11点实在憋不住了,才不情不愿起床。

14:00朋友约她出去拍照。

她对自己有着足够清晰的认知,起来天就黑了,根本没必要去。

14:50无聊,坐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15:00继续回床上躺。

15:30躺着躺着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

19:00到饭点了,被闺蜜电话叫醒。

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

20:25开始吃今天的第一顿饭。

吃完饭,朋友逗猫遛狗,她在沙发上躺着玩手机。

玩到凌晨,打道回府。

开始拆堆积一礼拜的快递。

接着洗澡吹头发,凌晨三四点进入梦乡。

白天的阳光让她头晕,只有在深夜的蓝光里才能找到安全感。

这就是典型的“老鼠人”生存状态。

“老鼠人”这一称呼,乍一看是在骂人,没想到却让无数年轻人产生共鸣。

“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vlog。”

“妈呀这赛道我能闯。”

“居然还能出门,还是太高能量了,我都是直接在家点个外卖,还得让别人放门口,等半天才开门拿。”

“真正的老鼠人是没有洗脸敷面膜这些步骤的,除了上厕所以外的活动就是拿外卖,其他时间都是在床上。”

“这还是太高能量了,因为我们根本不社交,更不会8点醒。”

这群人的生活节奏慢到像是开了0.5倍速。

甚至还有网友说,自己一天的精力和体力只能维持30秒。

02

当20多岁的年轻人在昼伏夜出时,无数老年人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高能量日常。

其中90岁“梅英阿嬷”,是这个赛道里的佼佼者。

她的一天从清晨6点半开始。

6:35起床洗脸洗毛巾。

6:55梳头发。

7:20洗水缸。

7:40采摘紫苏叶,炖汤喝。

8:00拜一拜。

8:15给大孙子煮糖水蛋。

8:50炒菜。

10:00洗锅。

10:10洗玻璃杯,洗被子。

10:35带曾孙。

11:00准备午饭。

11:30浇花。

12:30吃午饭。

14:00煮橄榄水。

15:30整理垃圾袋。

16:00出门买东西。

18:00腌“恩泥”。

19:00“恩泥”完成。

21:00腌酸菜

腌完酸菜后,出门遛弯、喂猫…

从鸡打鸣干到狗睡觉,90岁高能量女孩的一天。

这段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让很多“老鼠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老年人像打了鸡血,我像得了鸡瘟。”

“二旬老人看着九十岁青春少女自律的一天。”

我们老了应该是这样:左手奶茶,右手鼠标。

这让我想到了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

“满大街都是朝气蓬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以及半死不活的中年人。”

这边建议老年人去上班,中年人去上学,年轻人直接送到养老院。

03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老鼠人”每天躺在床上啥也不干,靠什么维持生活?

有一部分是家庭条件不错,申请当“老鼠人”的请求被家人批准,过上了啃老生活。

同龄人忙着考研,她们忙着在出租屋里玩过家家。

还有一部分是失业在家,靠着之前上班的收入维持生活。

他们的活动量少,物欲极低。

日均1餐,外卖选择“拼好饭”,吃饭只是为了续命。

一天不活动,哪怕只吃一碗饭也不感觉饿。

还有一部分是工作日正常上学、上班。

一到周末就化身成老鼠人,在床上瘫着度过。

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社交,或者看书、学点技能提升自己的时候,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向网友展示了他一天的工作量。

“每天处理120封邮件、参加7个会议、协调5个项目,下班时大脑已处于 宕机状态。”

工作日的高压状态,早已榨干了他们的“文化体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开始退化。

下班后,只想做点不费脑子的事。

比如刷刷无脑小短剧,玩一玩微信上的单机小游戏,精神世界贫瘠匮乏。

当你听到某个年轻人一放假就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对方很懒。

实际上,他们可能不是懒,而是被掏空了“文化体力”,只剩下求生的本能。

04

所以,到底是谁偷走了年轻人的“生活力”?

也许是职场校园内卷,996耗尽精力,只能靠周末补血。

也许是消费陷阱,铺天盖地的广告,说年轻人要精致生活,让他们由焦虑到麻木。

既然卷不动,那就干脆躺平。

主流社会常将“高能量”等同于成功,但老鼠人现象揭示了一个真相:

“当系统性地剥夺个体的休息权时,低能耗反而成为保存生命力的策略。”

低能耗是对欲望的断舍离,拖延是对效率至上的无声反抗。

当我们在批判年轻人“躺平”时,不妨想想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

他们不是懒,而是看透了游戏的荒谬规则;

他们不是废,而是在系统性剥削中选择了最小化伤害;

他们在黑暗中的“蛰伏”,也许是为了等待一个允许慢下来的世界。

B站某UP主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后浪,也不是屌丝;

我曾想过无数个邋遢、恶心的词语形容自己,但都没有老鼠人来的贴切。

肮脏的下水道里,一只老鼠小心翼翼地摸索着;

它的皮毛油光发亮,两只手抱着偷来的垃圾,望着下水道外面的天,灯红酒绿、车马喧哗......

正当它踌躇满志想出去看一看的时候,肚子叫了,它只能吃掉手里的垃圾,再去找下一个垃圾。

我是一个老鼠人,殚精竭虑的活着,偶尔踌躇满志的时候,也会望一望外面的天。”

我想说的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表。

无论是“90岁高能量女孩的一天”,还是“二旬老人丧失斗志”,他们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所以,请给“老鼠人”多一点宽容,一时的躺下并不是终点。

或许他们蜷缩的躯壳里,正孵育着重新定义生活的勇气。

0 阅读:0

九真

简介:活着,开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