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翰林院。按品级,明代翰林院只是五品官衙,还不如地方的州府官衙,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却不是其他同级官衙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录方面表现出其特点。

明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其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为翰林院的预备人选,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属进士中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翰林院既履行其日常职能,同时具有锻炼翰林官员能力、增长其见识到作用。
比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诰敕本应由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官员代笔,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政务、加深对朝廷事务的熟悉;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先,实际编修的则是翰林官员,这项工作加深了他们对前朝政典故事的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员既能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要政,同时又形成了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他们日后为官主政时对皇帝施加影响到重要原因。此外,翰林官员有更多接近权要点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为日后从政、入阁辅弼积累了素养。
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这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明史·职官制》中载,“通计有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有其九。”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