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苏杰生最近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公开表示,西方世界长期偏袒中国,对印度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这种说法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事实真的如此吗?
苏杰生认为,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印度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他声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受到了西方的赞美和支持,而印度则受到了“战略上的强迫”。
苏杰生甚至将这种“偏爱”追溯到200多年前,认为英国为了对抗沙俄,刻意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好孩子”形象。
他认为这种历史因素导致了印度的起点比中国更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国际认可。
这种说法让人不禁想起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印度的国际形象真的因为西方的“偏爱”而受损吗?
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方列强在中国扮演的可不是什么“好孩子”的导师,而是侵略者。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这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
苏杰生所谓的“西方偏爱”从何谈起?
即使把时间线拉到当代,也找不到任何西方“偏爱”中国的证据。
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巨大,根本不属于同一个阵营。
虽然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就对中国“赏识有加”。
相反,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日益加剧。
以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为标志,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强势打压。
随之而来的是长达近十年的贸易战,以及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
美国禁止中国购买先进的光刻机和高性能AI芯片,试图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国际处境远比中国要好得多。
所谓的“打压”,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非要说西方对中国有所“赏识”,那也只是一种来自竞争对手的“惺惺相惜”,而非真正的偏爱。
那么,印度外长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呢?
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态?
深入分析印度的这种心态,我们会发现,其核心依旧是对西方国家的盲目崇拜。
他们认为西方代表着“先进和文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完全是因为西方的“偏爱”。
而印度没有获得同样的“偏爱”,所以发展受阻。
这种心态类似于一战时期德国的“日耳曼赢学”,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实质上是一种深层的自卑。
无论是印度官员还是学者,在分析印度发展问题时,很少反思自身的问题,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外部环境或机遇。
这种做法在国际社会中显得十分幼稚。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这与千禧年初的中国非常相似。
严重的腐败问题、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外国企业的强取豪夺,严重阻碍了印度市场的发展,也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这些问题涉及印度的文化、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甚至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印度的独立并非浴血奋战而来,这也为其发展埋下了隐患。
印度在不具备与中国相同条件的情况下,却想要以更少的投入达到与中国一样的高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印度非但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将责任推卸给西方国家。
这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偶然的。
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努力和正确的方向。
那么,印度究竟该如何正视自身的问题,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呢?
这或许是印度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