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您务必接纳我,不然我真的无路可走了——”
1883年,正值光绪年间,在浙江奉化葛竹村旁的金竹庵中,一位年轻女子向庵内的尼姑们倾诉了自己的经历。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连住持也被她的真诚所感动,随即准许她剃度出家。
这位女性经历了怎样的不幸事件?
【子夭夫亡遁空门】
王采玉,1863年出生在浙江奉化葛竹村,刚满20岁,就已经遭遇了不少磨难。
她曾经享受过一段平静而富足的日子。她的父亲王有则,不仅饱读诗书,还精于经商之道,走遍各地倒卖土特产。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召集无家可归的人开垦土地,最终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积累了丰厚财富后,他的原配妻子去世,他变卖家产回到故乡,再娶了姚氏,也就是王采玉的母亲。
王采玉从小就被家里当宝贝养着,生活条件优越。她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读写,还精通刺绣,手艺特别出色。
梅雨时节,阴雨连绵,常常持续数十天不见阳光。人生旅途也难免遭遇类似的低谷期,各种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地出现。
到了18岁,女孩已经长大,留在家里也不合适。由于找不到条件相当的伴侣,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20里外曹家田的一个叫竺某的工人。
竺某家境贫寒,身为长工的他性格急躁,经常对妻子王采玉拳脚相加。在那个封建年代,女性出嫁后只能顺从丈夫,王采玉虽然心中不满,却也只能默默忍受。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这才让她感到一丝慰藉。
然而,厄运接踵而至。
竺某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突发重病,家里经济困难,一时筹不到医疗费用,耽误了救治时机,最终不幸夭折。
王采玉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然而,她年纪尚轻,仍有生育能力。不料数月后,当地爆发霍乱疫情,她的丈夫竺某也不幸染病去世。
在封建社会中,寡妇的生活本就艰难,尤其像竺某这样无儿无女又家境贫寒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丈夫刚去世不久,她的日子就陷入了困境。村里的无赖频繁上门骚扰,邻居妇女们也对她指指点点,背后议论纷纷。
与这样的人为邻真是倒霉透顶,她简直就是个灾星,不仅丈夫遭殃,连孩子也难逃厄运,整个家庭都被她连累得支离破碎。
就在她打算回娘家寻求依靠时,不幸的消息传来,她的父亲王有则突然离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心中犹豫不决,但最终,考虑到母亲和弟弟仍在娘家,她还是下定决心返回故里。
家里的两个弟弟真是让人操心。大弟贤巨沉迷赌博,把家产都挥霍光了;小弟贤裕精神有问题,连自理都成问题。这两个弟弟都没法依靠。
幸运的是,家里还有些微薄的家产,加上她擅长做针线活,便和母亲一起靠缝纫维持生计,勉强支撑着这个家。然而,这种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没过几个月她就撑不下去了。听说金竹庵里有个老尼姑去世了,她立刻跑去报了名。
与过去相比,尼姑庵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工作轻松,吃穿不愁,她决定安心在此修行,打算就这样度过余生。
三年时光飞逝,昔日的创伤已逐渐愈合,她再次对世间的情感生活充满了期待。
王贤东突然造访,进门就兴奋地喊道:“妹妹,我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
王贤东急匆匆地赶到王采玉那儿,确实有件急事要处理。
在奉化县溪口镇的武岭路上,有一家叫玉泰盐铺的店铺,在当地特别有名。王贤东在那儿干活,负责管理店铺和账目,老板蒋肇聪对他非常信任。
近日,蒋老板情绪低落,时常叹息。王贤东琢磨半天,恍然大悟:原来是老板娘刚去世,老板正思念亡妻!
【还俗再嫁生祸害】
王采玉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蒋老板不仅聪明能干,才华出众,还家境富裕。再加上我妹妹比他年轻二十多岁,他怎么可能拒绝?
王贤东向王采玉详细描述了蒋肇聪家的优越条件,言辞中不乏夸张成分。王采玉听后,内心开始有所动摇。虽然她每天过着清修的生活,早已感到厌倦,但作为寡妇再嫁本就面临诸多非议,更何况她还是个尼姑。附近不少香客都认识她,但她依然决定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她表面冷静,回应道:“这件事我还得先和母亲商量,而且蒋家是大户人家,未必会接受我。”
王贤东早就看出了王采玉的心思,为了让堂妹当上老板娘,他可没少费劲,到处张罗。姚母和王采玉的弟弟当然没意见,毕竟当初女儿出家当尼姑,也是在姚母的劝说下才只是带发修行,没真正剃度。现在想还俗,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蒋肇聪得知此事后,心中颇为满意。王采玉不仅年纪比他小二十二岁,容貌出众,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孩子需要照顾,这样的条件在他看来非常理想。
1886年6月,23岁的王采玉结束修行,与45岁的蒋肇聪成婚,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感情十分融洽。婚后不久,他们便迎来了子女,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这位长子,就是大家熟知的瑞元无赖蒋介石!
1887年10月,蒋介石降生,他的祖父蒋斯千为他取名“瑞元”。短短几年内,他在溪口街上就以顽劣著称,人人都知道这个叫“瑞元”的孩子,甚至给他起了个“瑞元无赖”的外号。
蒋介石幼年时性格顽劣,行为出格。年仅四岁那年,他在除夕夜突发奇想,想测试人体喉咙的深度。他拿起一根筷子,径直插入自己的喉咙。这一举动导致他瞬间面色苍白,冷汗直流,几乎丧命。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王采玉的生活确实充满坎坷。她嫁给蒋家后,生育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但后来出生的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蒋介石年仅八岁时,她的第二任丈夫蒋肇聪也因病去世。
蒋家原本家境殷实,但她长期接济娘家,丈夫去世后,已成年的继子蒋介卿提出分家。作为寡妇,她带着两个小孩显然处于弱势,最终只能分到几间偏僻的屋子和二十亩地,主要的财产如商铺、钱庄和大宅都被继子拿走了。
王采玉在接连失去两任丈夫后,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生活,因为她深知只要孩子还在,未来就仍有希望。她努力维持家业,尤其在教育儿子蒋介石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凭借有限的财产,坚持送孩子进入私塾学习,并让他继续接受中学教育。
1906年,蒋介石决定去日本留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剪掉了辫子并寄给母亲。为了让儿子实现留学愿望,王采玉四处借钱,最终成功支持了儿子的海外求学计划。
得益于王采玉的大力资助,蒋介石得以顺利发展个人事业。他结束海外学习后,成功考取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专攻炮兵专业。完成学业后,他积极参与到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机会终于降临,他逐渐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与重用,从一名普通的炮兵士兵,一步步崛起,最终成为国民党的掌权者,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采玉曾为儿子向亲戚家提亲,想让他娶亲戚的女儿。然而,亲戚毫不客气地回绝:“你家那不成器的儿子,就算我有十个女儿,也绝不会嫁给他!”
王采玉不甘示弱,决心精心栽培儿子,期待他日后在众亲戚面前风风光光地娶一位胜过她女儿的媳妇。然而,她倾尽全力的教育,却意外造就了一个对国家有害的人物。
蒋介石政权实施残酷镇压,导致众多革命人士牺牲;其战略失误导致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在郑州花园口实施爆破,引发黄河泛滥,造成89万民众死亡;他还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放弃了对钓鱼岛的主权,对抗战态度消极,并放弃了向日本索赔;时至今日,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蒋介石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罪行多到难以列举。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源自一位尼姑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