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胖东来的老顾客,也是一名普通消费者。这段时间,我亲眼见证了一场由“一条女士内裤”引发的舆论风暴。胖东来被推上风口浪尖,女网红高举“维权大旗”,而真相却像一场荒诞剧,最终以三家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收场——内裤合格。但这场闹剧背后,远不止一条内裤那么简单。
一、事件始末:一场被流量裹挟的“维权”
事件起因并不复杂:一位女顾客称在胖东来购买的某品牌内裤导致其皮肤过敏,要求赔偿。胖东来第一时间下架商品、全额退款,并按公司“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给予500元投诉奖励。然而,该顾客(后证实为职业网红)拒绝接受,坚持认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多条控诉视频,称胖东来“售卖毒内裤”“店大欺客”。
关键转折点:
1. 三次检测均合格:胖东来主动将同批次商品送往市质检院、省纺织检测中心、国家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甲醛含量、pH值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2. 流量狂欢下的真相失焦:女网红在检测报告公布后仍持续发布“检测机构被收买”“胖东来背后有势力”等暗示性言论,相关视频播放量超千万,评论区充斥对企业的辱骂;
3. 商家遭“连坐”式网暴:涉事内裤品牌直播间被恶意差评攻陷,线下经销商遭遇退货潮,工厂被迫停工自查,直接损失超200万元。
二、损失评估:企业为谣言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
女网红的指控看似“只是一条视频”,实际影响却呈病毒式扩散:
品牌信任坍塌:胖东来以“极致服务”著称,事件导致“食品安全神话”被质疑,部分消费者转向竞争对手;
产业链无辜受害:内裤生产商因莫须有的“质量问题”遭全网抵制,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社会成本激增: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耗费公共资源,普通消费者陷入“还能相信谁”的恐慌。
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中唯一的“赢家”是流量**:女网红粉丝量暴涨50万,广告报价翻了三倍。
三、索赔100万是否合理?法律与民意的博弈
当胖东来宣布起诉女网红并索赔100万时,舆论瞬间分裂。有人说“企业太霸道”,有人支持“造谣就该重罚”。而我站在中间,试图厘清三个关键问题:
1. 法律层面:100万是“天价”还是“底线”?
- 根据《民法典》,名誉权侵权赔偿需综合考虑实际损失、侵权情节等。胖东来公布的直接损失(退货、检测费用等)已超80万,间接损失(商誉减值、客户流失)更难估量;
- 对比近年类似案件:某车企起诉自媒体诽谤获赔500万,某餐饮品牌因谣言获赔200万。100万索赔在法律框架内并不离谱。
2. 道德层面:企业维权是否等于“以大欺小”?
- 若因网红“个体身份”便免除其责任,本质上是将“弱势”等同于“正义”。真正的公平,应是对企业、个人一视同仁;
- 胖东来给过对方台阶——接受检测结果即可和解,但女网红选择用阴谋论煽动情绪。当善意被践踏,法律是最后的底线。
3. 社会层面:我们到底在鼓励什么?
- 若放任“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造谣者逍遥法外,伤害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明天可能是你开的餐馆被污蔑“用地沟油”,可能是你卖的衣服被指控“致癌”
支持合理索赔,不是支持“资本霸权”,而是保护所有人免于被谣言中伤的权利。
作为消费者,我理解人们对“大企业”的天然不信任。但胖东来事件的特殊性在于:
它本可以成为“企业负责任”的范本**:第一时间退款、主动送检、公开报告;
它却暴露了流量时代的致命伤:真相跑不过情绪,理性敌不过猎奇。
因此,我支持胖东来维权,但更希望看到:
企业以透明对抗谣言:公布全程录像、检测报告原始数据,甚至邀请公众参与监督;
法律以严惩警示后来者:让造谣者付出远高于流量收益的代价;
平台以机制拦截恶意:对未经验证的“控诉”限流,对查实的谣言标记警示。
一条合格的内裤,揭开了流量经济的脓疮。当女网红赚得盆满钵满,当企业为自证清白疲于奔命,真正受伤的是社会互信的根基。索赔100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该让所有人清醒:维权不是生意,信任不容挥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事实部分援引自公开报道及胖东来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