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对照使于禁被俘遭人诟病,归国后曹丕故意对其羞辱

史海撷英 2025-03-12 18:11:06

在曹操麾下众多武将中,于禁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很早就追随曹操,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屡立战功;史载他智勇兼备,临危不乱,治军有方,是个难得的将才,曹操对他青睐有加,褒赞他胜过古代名将。然而,在著名的襄樊战役中,于禁兵败投降,被人们所诟病、责难,后世史家对他也褒贬不一。

《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记载,于禁是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以南)人。他自幼习武,年轻从军, 在济北侯鲍信帐下效力,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没多久便战死了,于禁便转投曹操。

将军王朗很赏识于禁,向曹操推荐他,按于禁之才干,完全能做大将军。曹操立刻召见于禁,交谈后也很欣赏他,旋任其为军司马。于禁果然厉害,在讨伐黄巾军、攻打徐州、征剿吕布等战斗中,他冲锋陷阵,斩将刈旗,表现出色,积功升平虏校尉。

建安二年(197年),在讨伐盘踞宛城的军阀张绣时,于禁表现出临敌而勇的大将风度。张绣被迫投降后,曹操得意忘形,又犯了好色的本性,居然霸占张绣寡婶邹氏,激怒张绣,导致其旋而复叛。张绣采纳谋士贾诩之计,率众突袭曹营。曹军毫无防备,措手不及,秩序大乱,全军溃败,将士惊慌失措,纷纷抱头鼠窜。混战中,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贴身保镖典韦,皆被乱兵所杀,曹操自己也差点丧命。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曹军大部溃逃,只有于禁临危不乱,能约束自己的部队,且战且走,队形保持不乱,最后安全有序地撤回大营。

返回大本营后,于禁督率将士挖壕筑垒,扎好营帐,警戒敌军,一切安排就绪后,才去面见侥幸逃出生天、惊魂未定的曹操,说明自己的情况。曹操听后很高兴,夸赞说:“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曹操下令嘉奖于禁,封其益寿亭侯。从此,曹操格外信任、倚重于禁。

于禁

在人才济济的曹操帐下,特别是诸多名将中,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五人皆是能征善战、屡建奇功的骁将,人称“五子良将”,曹操每次出师征战,不是轮流用他们做前锋,就是让他们断后,十分倚重。《三国志》将五人合为一传,“五子良将” 美名由此不胫而走,声震天下。在五人中,于禁威严持重、治军严格,所部军纪严明,能做到令行禁止,将士缴获的战利品一律上缴,无人敢于私藏,“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因此,曹操对于禁另眼相看,尊重有加,对其赏赐也高于他人。

在袁、曹决战的官渡战役中,于禁自告奋勇,充任前锋。曹操欣赏他的勇气与担当,让他率2000精兵,扼守延津。袁军主力大举来攻,于禁督军顽强抗击,袁军久攻不下。于禁又与乐进合兵,率5000将士猛攻袁绍营垒。他俩率军沿黄河而进,沿路焚毁袁军营垒30余座,击杀、俘虏数千敌军,为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军对峙官渡期间,于禁负责守御土山,他攻守完备,作战勇猛,战斗越激烈胆气越昂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曹操以弱胜强,摧垮了不可一世的袁绍,于禁功不可没,战后被擢升偏将军。“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

史载,于禁执法严厉,不徇私情。他和昌豨是同乡发小,关系亲密,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于禁、夏侯渊率军追杀。夏侯渊也是一员猛将,他率部连续挫败昌豨,攻破了昌豨的十余座营寨,昌豨力战不支,抵挡不住,因他和于禁有同乡之谊,又是好友,便率残部投降了于禁。“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

于禁治军严明,在军中威望极高。史载,曹操对将军朱灵心生不满,想削夺他的军权,就派于禁带领十名骑士,拿着他的命令,驰入朱灵军营,接管了他的部队。朱灵以及他的部将们慑于于禁威名,都不敢轻举妄动,“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从此,朱灵麾下的将士都归于禁节制,朱灵也成了于禁的部下。

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又统一了北方,势力大增,想当魏王,于禁坚决支持。曹操称魏王后,提拔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在曹操阵营中众多的将领中,于禁是唯一获得假节钺殊荣的人,就连赫赫有名的张辽、张郃、曹仁,也只获得假节,没有“钺”。可见于禁在魏军中的地位,那是无与伦比了。

于禁大半生辉煌,荣耀无比,没想到晚节不保,也可叫晚景凄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前将军 、汉寿亭侯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猛攻襄阳、樊城。曹操遣于禁率七军前去增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曹操听说后,哀叹不已,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庞德原是马超部将,后在汉中投降曹操,归曹尚不足5年。

《三国志》、《魏略》等史书说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了关羽,客观地说,于禁是被俘而不是投降。他并未替关羽效力,更没做任何对不起曹魏之事,而是被关羽软禁起来,成了阶下囚。而且他也不是此战的统帅。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击败关羽,于禁又落到吴人手中,被吴军带回江东。“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曹操薨逝,曹丕继位。孙权为了全力对付蜀汉,竭力讨好曹丕,就把于禁送回曹魏。“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于禁被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庞德宁死不屈的忠贞形象,给他做了鲜明的反衬。其实,于禁大军被水冲淹,兵败被俘,本无可厚非,是不应该被人苛责的。刻薄寡恩的曹丕才应该被谴责,他全然不顾于禁曾为曹家立下多少大功,只因为于禁没有为他们殉死就大为不满、耿耿于怀,用卑鄙的手段逼死了他,由此可见,曹丕这类统治者是多么自私和冷酷无情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