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身材魁梧,脸上长着不少紫红色的痘痘,因此早年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红麻脸”。普通老百姓要是碰见他,心里多半会发怵,琢磨着:这人是哪路神仙下凡?
王树声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副长相会惹来多少麻烦。
杜义德中将曾谈起过,西路军那次失败后,他和王树声一起往延安走。路特别远,地方也不熟,所以免不了得向老百姓要点吃的、问个路啥的。但每次要饭问路,都是他自己上,让王树声躲他后面,主要是怕王树声的样子吓到人家,到时候反而帮倒忙。
杜义德的这种顾虑不是没来由的,想当年,和他们一块儿回到延安的李新国将军,就是那个开国大校、以前的东海舰队司令,他回忆道:有那么一回,王树声到一户人家讨点吃的,结果跟那家的小子闹起了别扭,最后还被人家追着跑……
王树声和杜义德,那可是共和国响当当的大将和中将,咋就落到那步田地,又咋回延安的呢?
得从西路军吃了败仗那会儿聊起:那时候,西路军遭遇了重创,这就是故事的开头。他们没能抵挡住敌人的猛烈攻势,结果很是凄惨。这一败,影响可不小,后面发生的事情都跟这事儿有关。说起来,西路军那会儿真是挺不容易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拼尽全力,但还是没能扭转局势。这场失败,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后面的路变得更加艰难。所以啊,咱们现在提到的这个故事,就是从西路军那次不幸的失败开始的。那场仗打完,一切都变了样,后面的历史,也就跟着拐了个大弯儿。
1937年3月份,倪家围子那一仗打完后,西路军的日子真是不好过了。到了14号,石窝山上开了个大会,西路军的头头脑脑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让陈昌浩和徐向前回延安去。剩下的部队呢,就分成了三拨:一拨由李先念带着,叫左支队,另一拨王树声领头,是右支队,这两拨人都得散开打游击;还有毕占云他们,就在当地跟敌人周旋。
李先念带的那支700多人的左路队伍,最后成功到了新疆。可王树声带的右路队伍就没那么好运了。
右路队伍一路往东,翻山越岭沿着祁连山前进。因为不停地赶路和打仗,好多战士累得在马上就睡着了,还有些战士跟不上队伍,掉了队。有一天早上醒来,王树声、杜义德他们发现,部队前后已经联系不上了,这时候他们身边只剩下24个人了。
这24个人里头,除了王树声,还有骑兵师的头儿杜义德,骑兵师的参谋长李彩云,作战科的负责人李新国,以及一些其他的干部、警卫、通信兵和普通战士。
这24人在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脉中,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朝着延安的方向艰难前行。可万万没想到,敌人竟然循着他们的足迹追踪而来。见状,24人中的5人主动站出来负责殿后,结果这5个人就再也没能跟上队伍,右支队因此只剩下19人继续前行。
后来有一天,他们走到一个地方,不小心又撞上了敌人,双方立刻打了起来。等战斗结束,数了数人数,发现牺牲了8个人,最后只剩下11个人了。
快走到祁连山尽头时,右支队的人数已经缩减到了8个。不过好消息是,他们从一个路过的商贩那儿打听到,离这儿不远就有红军的队伍。
王树声把剩下的8个人分成了两队,他自己带着杜义德、谭云保还有一个通讯员组成一队;李新国、曹丕堂(后来做了广西桂林军区的司令员)、周德玖组成另一队。两队人马分开行动,各自想办法回延安。
要走的时候,王树声把大伙儿叫到一起开了个小会。他讲道:等咱们分开后,在政治上的表现和党籍的事儿,等回到陕北,大家伙儿互相给做个见证。
王树声和杜义德这一路走得可不容易,险象环生,甚至还碰到土匪抢劫,差点把小命给丢了。好在老天爷保佑,总算是化险为夷。途中,他们还碰到了一个掉队的,是红五军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中将,两人二话不说,就把他给拉进了队伍里。
后来,王树声出去找吃的,不小心跟村里一个老乡的儿子吵了起来,结果被人追着,就这么跟队伍走散了。还好,他运气不错,碰到了一个叫俞学仁的好心当地大佬。俞学仁很仗义,亲自送他回了陕甘宁根据地。
一到根据地,王树声就被我军便装探子猛地按地上,给绑了,直接带回营地。后来一查,原来王树声不是马家军的卧底,他是响当当的西路军副总指挥呢。
碰到王树声后,毛主席宽慰他道:“能平安回来就行,西路军的事情没搞好,这不怪你。”
王树声大将到了晚年,还经常提起自己那段艰难的经历。他简单概括道:“我这辈子啊,每到七年就碰钉子。27岁那年参加黄麻起义,结果没成功;37岁带着西路军西征,又栽了跟头;47年从鄂西北跑到山东,差点儿连命都没了……”